舟月对驿近寺

更深不假烛,月朗自明船。

金刹清枫外,朱楼白水边。

城乌啼眇眇,野鹭宿娟娟。

皓首江湖客,钩帘独未眠。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舟月对驿近寺》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作于诗人出峡之后。首联写舟中月夜的清明景象,颔联与颈联状写诗人在舟中的所见所闻,尾联写诗人自己无法入眠。全诗语言清丽,意境凄凉,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与外界景物的隔膜,表现了诗人的寂寞孤独之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更深不假烛(1),月朗自明船(2)

夜深了,由于明月当头,船上用不着点起灯烛。船的停靠处临近驿站和寺庙。

金刹清枫(3)外,朱楼白水(4)边。

青青的枫树林后,寺庙镶金的佛塔耸立着。驿站朱红的楼阁紧靠着白色的江水边。

城乌啼眇眇(5),野鹭宿娟娟(6)

城楼上乌鸦的啼叫隐隐传来,江边夜宿的鹭鸟显出柔美的姿态。

皓首(7)江湖客,钩帘(8)独未眠。

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满头白发飘零在外的我又怎能睡得着呢?

注释

(1)更深不假烛:更深:夜深。不假烛:不借烛光来照明。

(2)明船:是说月光照亮了船舱。

(3)金刹清枫:金刹(chà):指佛寺宝塔。清枫:苍翠的枫树。南方江边多种此树。一作“青枫”。

(4)朱楼白水:朱楼:谓富丽华美的楼阁。此指驿站。白水:泛指清水。

(5)眇眇:形容啼声细小,隐约。

(6)娟娟:姿态柔美的样子。

(7)皓首:白头,白发。谓年老。

(8)钩帘:钩起帘子。

创作背景

《舟月对驿近寺》这首五律当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当时诗人已进入暮年,正处于乘船漂泊之时。是年作者出三峡沿江东下,一日于舟中对月而作此诗。

文学赏析

《舟月对驿近寺》此诗状写了这样的情景:小船暂泊,夜色已深,皎月入舱,寺静楼寂,乌啼隐约,鹭宿安稳,唯有苍颜白发的诗人,难以成寐,独自出舱,卷帘望月。

诗的首联便告诉读者:此时已经到了深夜,朗月清辉,遍洒人间,无需烛光,船中自明。为什么只有诗人清醒地沐浴在深夜的皎皎清辉中呢?或许那一夜,也只是诗人无数个失眠之夜中的普通一夜罢了。只不过,那晚的月色太过清明,格外美好,以至于让诗人不由得便步出船舱,放眼四望。

接下来诗写于那夜的明月之下作者看到的与听到的景象。

颔联写所见:青青的枫林外是金光闪烁的佛寺宝塔,银白色的水波边是驿站里那朱红色的小楼。它们在这皎洁的月光抚慰下静静地安睡着。

颈联状所闻:隐隐约约从城里传来乌鹊的啼声,还是那只寻找“可依”之枝的“乌鹊”吗?用心聆听的诗人好像没能捕捉到乌鹊的身影。而收回视线,他却看到了岸边安然卧宿的野鹭:那羽毛柔顺的野鹭睡得好香甜哪,偶尔发出的窸窣声应该是它梦中的呓语吧。

睡不着的恐怕只有浪迹江湖、白发满头的诗人了!在尾联里,诗人说,在这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坐在帘儿高挂的船舱之内,难以成眠。无眠的诗人在那个皎月朗照的夜晚,在青枫古刹边,思绪复杂,或许是想国事未安,或许是想亲朋离散,或许是想壮志难酬,或许是想人生苦短。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