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
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屹西南。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
看使君,於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凤凰衔。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作品简介
《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送别词。这首词上片写的是词人别友人赴任并寄予其深切厚望,下片希望友人能够发挥才干、建立功勋。这首词虽时饯别,但意在抱负,气势遒劲,略有感伤。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厚重情谊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译文注释
译文
寒食(3)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4)城下,记我旧停骖(5)。襟以潇湘(6)桂岭(7),带以洞庭青草(8),紫盖(9)屹西南。文字起骚雅(10),刀剑化耕蚕(11)。
你寒食节也未能小住,匆匆地就要赶赴衡州。曾记得在石鼓山畔,衡阳城下停过车马。衡阳以潇湘之水、香花岭为襟,以洞庭、青草湖为带,地势险要而风景十分佳丽。盼望着你到任后注重教化,关心农事。放下刀剑,从事农耕蚕桑。
看使君(12),於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13)堂上,尊俎(14)自高谈。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16)凤凰衔。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厚卿你能力不群政事才干出众。一定要整顿吏治,严肃果断而从容不迫。休说君门遥不可及,但能政绩卓著,即可奉诏归朝。你既然走了我同谁饮酒呢,只怕是像李白一般同明月、影子成三人吧。
注释
(1)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阕九句四平韵、下阕十句四平韵。
(2)郑厚卿:郑如峦,字厚卿,曾任衡州太守。
(3)寒食:即寒食节,清明的前一天。
(4)石鼓:即石鼓山,在衡州城东。
(5)停骖:停车,骖,驾车的马。
(6)潇湘:潇水和湘水。
(7)桂岭:即香花岭,在湖南临武县北。
(8)洞庭青草:湖名。
(9)紫盖:衡山中最高的一座山峰。
(10)骚雅:《离骚》与《诗经》中的《大雅》、《小雅》。
(11)刀剑化耕蚕:辛弃疾谓友人到任会重农桑。
(12)使君:州府长官的别称,此谓郑厚卿。
(13)奋髯抵几:《汉书·朱博传》:“博迁郄琊太守,齐部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吏皆移病卧,博奋髯抵几日:‘观齐儿欲以此为俗邪!’……皆罢斥诸病者。”用此典谓友人将大刀阔斧整顿吏治。
(14)尊俎:酒杯与盛肉的器具,这里代指宴席。
(15)民歌五栲:《后汉书·廉范传》载:蜀郡旧制禁止百姓点灯夜作以防火灾,廉范到任后,废除旧制,严令储水防火,百姓方便,乃作歌日:“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栲。”’稼轩用典谓郑厚卿到任会取得政绩,得到百姓拥戴。
(16)归诏:谓郑厚卿有政绩,皇帝会下诏召回朝廷。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这首诗是辛弃疾于淳熙十五年(1188)春送友人郑厚卿赴衡州任作。时值寒食,词人不忍友人离去,但又不得不送别友人,词人同时也对其寄予了深切厚望,希望友人重视农耕,帮助人们发展生产,故作此篇。
文学赏析
上片记述友人赴任未上路,迎君已有待。“寒食不小住”一句点明离别时令,“千骑拥春衫”是写友人赴任的前驱仪仗。接着“衡阳石鼓城下”一句,写诗人安抚湖南时,曾按视其地,所以说“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屹西南”,潇湘、桂岭、洞庭、青草、紫盖五个地名直接串起句子,且由于地名的相关性而在词中并不显得突兀。虽然诗人未必有意要采取这种结体方式处理作品,但客观上为即席写作减省很多的时间。“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两句是写社会人文环境,那里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百姓们务农蚕耕,安居乐业,所以作者希望友人体察民情,解除民间疾苦。
下片诗人鼓励郑厚卿凭借才华富民强国,以立功勋。“看使君,於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五句是对郑厚卿的赞扬和鼓励,说其有着卓尔不群的才能和刚强豪放的性格,定会干出一番事业。“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凤凰衔。”三句劝勉郑厚卿在衡州取得业绩,使百姓富足了,朝廷会予以拔擢,并委以重任。结尾两句笔锋一转,抒发离别的忧怨,朋友走后再饮酒时,就只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渲染了一种孤独感,表现了与朋友情意的深厚、真挚。
《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此词为送别之作。一起点题,留人不住,匆匆而去。结拍惜别,无人共饮,唯有邀月。中间叠层铺叙,或描画山川形胜,或颂扬非凡才干,或预祝凤诏早降。诗人希望友人效法古之良吏,发展文化,关心农桑,严于吏治,兴利除弊,做一个万民称颂的好官。这说明词人胸怀深广,不独爱国,而且忧民,两者兼而有之。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6.126
- [2]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366
- [3]刘坎龙.辛弃疾词全集详注.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68
- [4]邓绍基.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