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左通老用陶潜还旧居韵

故园非无路,今已不念归。

秋入汉水白,叶脱行人悲。

东西与南北,欲往还觉非。

勿云去年事,兵火偶脱遗。

可怜竛竮影,残岁聊相依。

天涯一尊酒,细酌君勿催。

持觞望江山,路永悲身衰。

百感醉中起,清泪对君挥。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同左通老用陶潜还旧居韵》是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用陶潜《还旧居》韵,含有深意,“故园”两句,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动乱现实和诗人的悲愤心情;“秋入”两句,交代这次离均阳南去的路线和时间;“东西”两句承“行人”表明诗人当时行踪飘忽,感到天下之大,竞难觅一个安身之所;“勿云”两句,写建炎元年,陈与义仓皇出逃的事;“可怜”以下四句,感叹自己形单影只,值此凶年,漂流到此相依;最后四句回应开首,感叹山河破碎,路长体衰。这首诗无论就写实的手法,还是就沉郁悲壮的风格来说,都明显地受到杜诗的影响。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故园非无路,今已不(2)归。

并不是不想或不愿回去,而是有路已回不去了。

秋入汉水(3)白,叶脱(4)行人悲。

秋天汉江的江水澄清,落叶让人显得格外悲惨。

东西与南北,欲往还觉非。

不管往哪个方向走,都难以找到一个安身之所。

勿云去年事,兵火偶脱遗(5)

去年金兵袭邓州,我仓皇出逃,奔入州南数里的南山中躲避。

可怜竛竮(6)影,残岁(7)聊相依。

我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兵火遍地也无依无靠。

天涯一尊酒,细酌君勿(8)

浪迹天涯在此饮酒一杯,待我细细品尝不要催我。

(9)望江山,路永悲身衰。

举着酒杯遥望大宋江山,但只怕是路长体衰。

百感醉中起,清泪对(10)挥。

在这百感交集之时,我只能挥泪与你左通老告别。

注释

(1)左通老:名号事迹均不详。

(2)念:亦做“愿”。

(3)汉水:即汉江,为长江最大的支流。

(4)叶脱:树叶掉落。

(5)勿云去年事,兵火偶脱遗:指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袭邓州,陈与义仓皇出逃事。是年末,诗人自邓州出奔,明年正月初,陈与义逃至房州,复遇金兵,仓皇奔入州南数里的南山中躲避,春末始出山。其《房州遇虏人南山》云:“今年奔房州,铁马背后驰。造物亦恶剧,脱命真毫厘。”

(6)竛竮:即伶俜,指孤单,孤独。

(7)残岁:此处似不宜解作岁将尽。残,可解作凶恶,此指当时兵火遍地。

(8)催:亦做“推”。

(9)觞:酒杯。

(10)君:指左通老。

创作背景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下,陈与义避乱,自河南南逃,于建炎二年八月至均阳,秋天又离均阳再往南到岳州。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金人已牢牢控制着北中国的广大土地,而且还不时向南进逼,时势岌岌可危。而《同左通老用陶潜还旧居韵》此诗创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作者秋离均阳(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去岳州(州治在今湖南岳阳)时,作者时年三十九。

文学赏析

诗用陶潜《还旧居》韵,含有深意。陶诗是在社会动乱,归田之后三次移居,再次回到旧居之时所作。当他回到旧居时已是“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但总还算有居可还,而陈与义作此诗之时,就连这一点希望也破灭了。由于金兵南下,陈与义避乱,自河南南逃,故诗开头即语含悲痛地写道:“故园非无路,今已不念归。”所谓“不念归”,并非是不想或不愿回去,而是有路已回不去了。陈与义另一首与此诗同时写的《均阳舟中夜赋》所云:“汝洛尘未销,几人不负戈。”可以帮助理解“故园”两句的内涵。“故园”两句用“非无路”与“不念归”,一正一反,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动乱现实和诗人的悲愤心情。

“秋入”两句,交代这次离均阳南去的路线和时间。“汉水白”“叶脱”,点明时间已是江水澄清、树叶飘坠的秋天。陈与义《欲离均阳而雨不止书八句寄何子应》有“江城八月枫叶凋”之句,知其离均阳在八月。他由汉水舟行人长江,于十月抵岳州。这两句虽是对客观景物的实写,但在气氛上却更增添了“行人”的悲凉心情。

“东西”两句承“行人”表明诗人当时行踪飘忽,感到天下之大,竞难觅一个安身之所。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东西南北更谁论,白首扁舟病独存”,感叹已再无人理解与漂泊无依的处境。韩愈《感春四首》之一“东西南北皆欲往,千山隔兮万山阻”,亦只叹息欲见所思道路之难。陈与义在此所表现的却是动乱年代人们欲寻一安宁之地而不可得的心情。“可怜”以下四句,感叹自己形单影只,值此凶年,漂流到此相依。在这即将离别之际,希望多停留一些时候,与君细酌共话。诗的最后四句回应开首,感叹山河破碎,路长体衰。在这百感交集之时,挥泪与君告别。

诗人生当南北宋交替时代,民族矛盾异常尖锐。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接触到广阔的社会现实,对杜甫的诗歌也有了新的体会。他在避乱中写的《发商水道中》云:“草草檀公策,茫茫老杜诗。”他学习杜诗的最成功之处,在于能像杜甫那样,把描写个人颠沛流离之苦与抒写家国之痛结合起来,而使他成为这一时期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这首诗无论就写实的手法,还是就沉郁悲壮的风格来说,都明显地受到杜诗的影响。

作者简介

陈与义

陈与义

北宋末、南宋初诗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南渡后,召为兵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参知政事。以诗著名,原属江西诗派。宋室南渡后,诗风有了明显转变,由描写个人生活情趣转而抒发爱国思想,由清新明净趋向沉郁悲壮。亦工词,其词意境与诗相近,有清婉奇丽的特点,而豪放处又接近苏轼。有《简斋集》《无住词》。

参考资料

  • [1]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902-903
  • [2]丁国成 迟乃义.历代名诗一万首(上).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1026
  • [3](宋)陈与义撰;白敦仁校笺.陈与义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08.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