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店妪传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

虏因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壮之。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胃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录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敌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唐河店妪传》是宋代文学家王禹偁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分两部分,前两个自然段记叙唐河店妪机智杀敌的事迹,叙事简明平易,然而却生动传神;第三到六自然段是议论,作者指斥执政者边防政策的失误,正面提出自己重边兵的意见,其议论详明恳切。文章虽分两部分,但前后关合紧密,浑然一体。中间用一个感叹词“噫”,承上启下,既衔接自然,又情意深长。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1)七里,因河为名(2)。平时(3)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4),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唐河店离南边的常山郡有七里远,以河的名为店名。平时辽国的兵士到店里吃饭休息,没人感到奇怪。自从战争爆发以来,边防才变得严紧,但是也并不害怕辽兵。

端拱(5)中,有妪独止店上(6)。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7)井,悬而复止,因胡语(8)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9),王可自取之。”

端拱年间,有个老妇人只身留在店里。正碰上有一个辽兵来了,他把马系在门前,拿着弓箭坐下,大声叫喊老妇人给他打水。老妇人拿着井绳和瓦罐去井边,刚把井绳放下去又停住了,因为辽话称虏为“王”,她就对辽兵说:“井绳短,打不到水。我年纪大力气不够,请王自己打水吧。”

(10)系绠弓(11),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12)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13)。常山民吏观而壮之。噫!国之备(14),多用边兵,盖有以(15)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16),其人可知也。

辽兵就把井绳系在弓的一头,俯下身子向井里打水。老妇人于是从背后把辽兵推落井中,骑上辽兵的马跑到郡城报告官府。马的身上铠甲齐备,马鞍后面还悬挂着一个猪头。常山郡的吏民看到了都认为她勇敢。

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17)曰“静塞(18)”,在雄州(19)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20),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胃而进者。顷年胡马(22)南下,不过上谷(17)者久之,以“静塞(18)”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18)”马分录帐下以自卫,故上谷(17)不守。

唉,国家防守边塞要地,大量使用边地的士兵,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习惯作战而且不惧怕不懦弱啊!一个老妇人尚且能如此,那些边地的士兵就更不难想象了。近年来对边地要塞那些勇猛的战士,在上谷称为“静塞”,在雄州称为“骁捷”,在常山被谓“厅子”,这些都是习惯作战而且不惧怕不懦弱的人啊!听到外敌入侵,有的父母准备战马,有的妻儿整理武器,甚至还有不披挂铠甲就去迎敌的。近年来北方胡人来侵袭,很久都打不过上谷,就是因为“静塞”士兵的勇猛啊!只是恰逢戍边的将领把“静塞”的士兵都调到自己的军营来保护自己,所以上谷没有把守住。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23),离失乡土敌也;又月给(24)微薄,或不能(25);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26),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27)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28)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现在“骁捷”、“厅子”的名号还在,但是兵马不多,即使招募士兵,边地的人也不响应,这是为什么呢?都是因为被选中的都要归属上都,离开了家乡故里的缘故啊。而且每月的军饷微薄,有的甚至不能糊口;发给他们的铠甲装备很脆弱,战马也瘦弱,不能够抵挡胡人;而那些坚固的铠甲装备和强健的战马都被更上一级的部队拿走了。到了打仗的时候,却是这些人冲锋在前,当然他们不愿意这样做了。

(29)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30)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如果能稳定那些军队,使那些士兵对自己的故里有眷恋的感情;增加他们的军需给养,使他们在吃饭穿衣上富足;再给他们配上坚固的铠甲和强健的战马,那么什么样的敌人打不败?如果真能如此,只要选一万边地的士兵,就可以抵挡外敌五万啊!治理国家的人,不在这方面用心,我看不出他们的忠心啊!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31)于有位者(32)

因此通过一个老妇人的英勇事迹,总体记录边境战事,赠给在位当权的人。

注释

(1)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县,境内有井陉等关,是北宋军事重地。

(2)因河为名:就以河为名。

(3)虏:古代对敌人表示轻蔑之称,这里指辽的士兵。

(4)兵兴以来:指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和雍熙三年(986年)两次兴兵反击辽军以来。

(5)端拱: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988年~989年)。

(6)独止店上:单身留住在唐河店内。

(7)绠缶趋:绠(gěng):汲水用的绳子。缶(fǒu):瓦罐。趋:快走。

(8)因胡语:使用胡人的语言。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此处指辽人。

(9)惫:疲乏无力。

(10)因:于是。

(11)杪:末梢

(12)介甲:皮革做的护身战衣。

(13)彘首:猪头。这里借指敌人的首级。

(14)塞:边界险要之处。

(15)有以:有原因,有道理。

(16)尔:如此。

(17)上谷:古代郡名,即宋之易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易县,是北宋初同辽激战的地方。

(18)静塞:北宋易州地方军队的名称。下面的“骁捷”“厅子”,也都是地方军队的名称。

(19)雄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县,是北宋军事重镇。宋太宗雍熙三年(986)曾于此第二次反击辽军。

(20)父母辔马:父母帮助儿子上鞍辔。辔,驾驭牲口的缰绳,这里用作动词。

(21)甲胄:盔甲,在这里用作动词。胄,古代作战时戴的帽子。

(22)顷年胡马:顷年:近年。胡马:胡人的军马。

(23)上都:京城。

(24)月给:每月的供给,即兵饷。

(25)充:充足,指满足需要。

(26)赢瘠:瘦弱。

(27)上军:宋初从各州选拔骁勇的军士补充京城的禁卫军,这些新整编的禁卫军称“上军”。

(28)此辈:指“骁捷”“厅子”中挑剩下来的羸弱兵马。

(29)诚:如果。

(30)客军:指从别处调来的军队。

(31)贻:赠给。

(32)云:语助词。

创作背景

五代以来,北方契丹族(辽)渐渐崛起,并常有南下之望,汉与契丹之间长期和睦相处的局面渐被打破了。北宋王朝统一南中国后,为了解除契丹人的威胁,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和雍熙三年(986年)曾两次兴兵伐辽,企图收复五代时被辽国占领的北方大片土地,但两次均告失败,唐河一带因而成为北方边防的前线。

探讨失败的原因,谋画进击的策略,是当时朝野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此形势下,北宋朝廷重臣多畏敌如虎,纷纷向太宗上疏,主张“屈己”求和;宫居右正言的王禹偁则于端拱二年(989)献《御戎十策》,力主“外任其人而内修其德”,充分准备,俟机再战,并建议太宗“下诏感励边人,使知取燕蓟旧疆,非贪其土地”。这篇文章就是缘此而发的,约作于端拱二年或淳化初年(989年左右)。

文学赏析

《唐河店妪传》这是一篇议论文,是“贻于有位者”的一篇策论。在具体论证上,作品采取归纳推理的方法。它的逻辑结构是这样安排的:突出一个重要的字眼——“勇”,先写老妪之勇,以老妪之勇推及整个边民之勇,接着便从正反两方面来展示嘉其勇和削其勇所带来的不同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全文论点:重视边民之勇,此乃克敌制胜的法宝。作者在篇末结语中说:“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实际上道出他安排这一逻辑结构的匠心。

这种逻辑结构促成了文章典型概括的成功,这是文章足可称道的地方。开章是一段叙述,说从前汉辽相安无事时,唐河店之地常有辽人进出,边民并不以为怪。双方交兵后,边民提高了警惕,“然亦未甚惧”,由此引出下文。文章没有去铺写边民如何勇敢,而是去写一个人、一件事。作者选择的是一个老妪。这老妪胆量过人,从一个“独”字就可看出,虏兵常出入此店,而她能安然独居此地,自然不是胆小之辈。紧接着,文章叙述一件小事:有一日,一个虏兵来到此处,耀武扬威,端坐店中,呵斥老妪给他送水。老妪到井边吊水,佯称自己提不动,请虏兵自取,乘机将其推入井中,最后割其首级,跨马奔州府报告。特别写出的是她的马上甲胄俱齐,马鞍后面还挂着一个猪头(实是敌人首级,此称“彘首”,有鄙视意)。一个老妇人,便如此机智英勇,故“常山吏民观而壮之”。作者由此感叹道:“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老妪尚且有此壮举,何况那千万个比老妪年轻强壮的边民。详写老妪之勇,而对边民之勇则加以概括叙述,即跃然呈现,相得益彰。读者可以感受到像《续资治通鉴》所记载的“边民之骁勇者,竞团结以御敌,或夜入城垒,斩取首级来归”的动人情景。作者娴熟地运用了典型概括的方法,以一件事来概括一个人的典型特征,又以一个人的典型特征来概括整个边民的精神状态。不于大处着笔,而从细微处着眼,借一勺水而兴洪波,藉一片叶以知春秋,从一个人的心理中探讨出千万个人的心理。

文章论证的方法、节奏甚有可取之处:时而叙述,时而议论,时而铺陈,时而简说,事理相交,详略互补。结构上环环扣紧,渐入渐深,首尾相联,一气贯通,形成一个极为严密的整体。而且能前有所伏,后有所应。前有所指,后有所陈,往复回还,语断势连。如文章首叙老妪之勇,而自然得出“其人(边郡骑兵的整体)可知”的结论。文章由此进入其核心部分:论抗辽战争的成败根由,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边民之勇在迎击敌寇中的重要性,进而指出如何对待边民问题的严峻性。

作者以具体的历史事实为依据,说明“在位者”若能重视这种地方武装,助其力,嘉其勇,边疆就能岿然不动;若像边将李继隆那样削弱边民力量以保全自己,则边民有勇也不会战,战争必告失败。最后层层逼进,指出削弱边民之勇不仅是李继隆一人,如今朝廷所为正是步其后尘,对整个边兵薄其给,轻其力,散其势,使强壮者不足以御敌,赢弱者不足以保身。边民勇气不复,国家安全也就不复存在。于是水到渠成地向“有位者”献策:谋人之国者,要在重视边民之勇处用心。读者于此可感到强劲的逻辑力量。

王禹偁为人耿介正直,敢于直面规讽。他多次被贬,大都因好直言而坐罪。文章非常明显地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文中毫不隐讳地批评“有位者”,并把矛头直接指向朝廷:“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语锋犀利,诚为可贵。这就使文章形成一个特点:说理恳切,语势酣畅。此决非胸无磊落之气者所能为,是一种忠毅人格力量的体现。

作者简介

王禹偁

王禹偁

北宋诗人、散文家,宋初有名的直臣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 ,巨野(今属山东)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授成武主簿。端拱元年(988年),召试,直史馆,迁知制诰,判大理寺。遇事敢言,三遭贬斥,作《三黜赋》以见志。诗学杜甫、白居易,文风平易畅达。著有《小畜集》、《五代史阙文》,存词一首。

参考资料

  • [1]王充闾选评;毕宝魁注释.中国好文章 你不能错过的文言文 下.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01:297
  • [2]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1116-1117
  • [3]徐丰编著.高考小题捞分 语文.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3.05:98
  • [4]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等选注.历代名篇选读 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05: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