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清明》是北宋诗人王禹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诗人在商州过清明节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此诗前二句开门见山,指出清明不是清贫寒士的佳节;后二句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风格质朴,用笔传神,选题独具一格。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1)萧然(2)野僧(3)

无花无酒地度过清明节,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

昨日邻家乞新火(4)晓窗(5)分与读书灯。

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破晓时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注释

(1)兴味:兴致、趣味。

(2)萧然:萧索的样子。

(3)野僧:山野庙宇的和尚。

(4)乞新火:即向邻舍借来新的火种。古代。风俗每年清明节前一日或前二日为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至清明节重新生火,是为新火。乞,乞讨。

(5)晓窗:清晨的窗户。

创作背景

《清明》此诗作于王禹偁贬居商州期间(991-993年)。清明节这天,本应出外踏青赏花,举杯畅饮,使生活增添几分乐趣。可是此时诗人一贫如洗,既无花又无酒,如置身于荒山寺庙里的和尚,清冷孤独,无所慰藉,兴味索然,遂作诗求乐趣慰籍。

文学赏析

《清明》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此诗风格质朴,用笔传神,在选题上独具一格。

前二句开门见山,针对世俗发议论,指出花酒游宴的清明,不是清贫寒士的佳节。清明节到来,诗人在诗中对自己的“兴味”作了描写。在这里,“兴味”的含义是:物质的贫困使自己“兴味萧然”,精神的富有使自己潜心读书。“无花无酒’’的根本原因是穷,只好强忍苦熬,设法将兴味转移到别的方面。

诗的前半首着重刻画一个被遗忘了的人,是怎样在形象和心境方面酷似“野僧"的情景。眼看别人欢度清明佳节,对比自己的困境,固然令人感到“兴味萧然",但诗人并没有被物质上的贫困压垮,而是发愤苦读,追求精神上的富有来抵销物质上的贫困。于是,诗人将节日的兴味转入挑灯读书,于书中寻求乐趣和慰藉。

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生活所需(包括烧水煮饭等),而诗人在这里只说“分与读书灯”,这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萧然”迥然有别: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净化,另有一番“兴味"在心头。这种“兴味”的内在涵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兴味。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清明》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作者简介

王禹偁

王禹偁

北宋诗人、散文家,宋初有名的直臣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 ,巨野(今属山东)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授成武主簿。端拱元年(988年),召试,直史馆,迁知制诰,判大理寺。遇事敢言,三遭贬斥,作《三黜赋》以见志。诗学杜甫、白居易,文风平易畅达。著有《小畜集》、《五代史阙文》,存词一首。

参考资料

  • [1]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03月:第6-7页
  • [2]宇野直人,李寅生编.中日历代名诗选 中华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06:第478页
  • [3](宋)谢枋得,(明)王相编著;陈超敏评注 .千家诗评注.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9:第30-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