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唐怀古

西南万壑注,勍敌两崖开。

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

削成当白帝,空曲隐阳台。

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瞿唐怀古》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总括瞿塘峡的奇险,境界阔大;颔联描写峡谷之奇险,江水之源远,生动形象;颈联描写瞿塘峡削成之势,夔州空曲之处;尾联赞美了疏凿之功、陶钧之力。这首诗上二联写景,下二联怀古,高浑雄奇,想象奇妙,语言精炼。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西南万(1)注,勍敌(2)两崖开。

由西南面来的数不清支流的江水,一齐注入了瞿塘峡。江岸两侧悬崖对峙。

地与山根(3)裂,江从月窟(4)来。

大地从山根处裂开,形成峡中的河谷,大江从遥远的地方奔流而来。

削成当白帝(5)空曲(6)阳台(7)

刀削似的绝壁对着白帝城,幽深的群峰中隐藏着神女居住的阳台。

疏凿功虽美,陶钧(8)力大哉。

大禹凿通江河,疏导洪水的功劳虽大,可更了不起的是大自然的威力。

注释

(1)壑:沟壑。

(2)勍敌:强敌。

(3)山根:山麓。

(4)月窟:比喻极西之地。

(5)白帝:指白帝城,位于今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奉节东白帝山上。

(6)空曲:空山曲阿。

(7)阳台:巫山神女所居之地。

(8)陶钧:制陶器所用的旋盘,比喻大自然造物者。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期入蜀的杜甫,先后在成都、梓州寓居五、六年之久,此后即携家东下,途经云安时,因病滞留半年。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夏初移居夔州,这首诗应是杜甫初到夔州时所作。当时的夔州在今奉节县东,与白帝城相接连,位于瞿塘峡口附近。杜甫来到这里,览胜怀古而写下了《瞿唐怀古》这首诗。

文学赏析

《瞿唐怀古》首联开头只用了一句“千崖万壑注”,就写尽了长江丰富的源头。诗人就长江沿途单在四川境内就接纳了大凌河、岷江、涪江、嘉陵江等水系,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江,直奔三峡而来的壮丽景象,基本上一跃而过。第二句“勍敌两岸开”,已大笔写瞿塘峡的形势。万壑”下有“注”字,则其为水不言自明,联系题中“瞿唐”及下句中“两崖”,则“注”为注入长江,亦不言自明。“两崖开”,意味着原为一山而开裂成两崖。两崖对峙,努如两军对垒,相持不下。这里运用拟人化手法,一词得力,全句皆活。

颔联两句分承首联两句,系上下句交错分承:“地与山根裂”紧承前联下句,使得“两崖开”顿增声势,地裂则下陷为河床;“山根”附着于地,与地同时而裂。“地与山根裂”,两岸峭壁千仞,从山根就开始裂;“江从月窟来”,写涛天白浪卷进幽暗的峡谷时,银光一片,无疑是从月窟中来,想象奇妙,不露痕迹。

颈联是向上望远处看开始写古迹。两崖陡峭如“削成”,“空曲隐阳台”,“空”言其空寂。阳台是巫山神女和楚于幽会欢乐的地方,虽说云遮雾障看不见,但肯定在那远方空旷的山坳里。这是轻灵的写,着力不多,韵味不少。

尾联重点咏怀古迹。杜甫全推开瞿塘峡内的景物,把注意力引到曾经领着人民治水的大禹王和造物主身上了。相传三峡原来不是这般模样,前面阻挡着乱七八糟的山丘和乱石。弄得洪水横流,人民苦不堪言,是禹王领着他们扁担、簸箕疏凿开导,才把洪水引入三峡的。这样的功德,人民长远怀念他是理所应当的。但比起天地造物主的力量来,那就太渺小了。陶钧本是制陶的机械,比人力快多倍。而造物主造化钟神秀,不知不觉中就把三峡如此奇迹创造出来了。上句赞美夏禹“疏凿”之功,下句更称叹造物者“陶钧”之力,这意味着人功是在天力的基础上完成的。在生产水平尚处于非常低下的上古时代,这个认识有一定的道理。

《瞿唐怀古》这首诗描写瞿塘峡雄伟壮观的景色。上四句写瞿塘峡两崖对峙,总摄西南万壑。下四句虽是怀古,然笔下有削成之势、空曲之处的描写,又有疏凿之功、陶钧之力的赞美,仍然有咏物状景的描摹抒写。杜甫写风景,寓人事,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 [1]周振甫主编,唐诗宋词元曲全集 全唐诗 第5册,黄山书社,1999年01月第1版,第1718页
  • [2]余学新评注.三峡诗词注评:武汉出版社,2006年2月:第424页
  • [3]王曙著.新编唐诗故事集 黄河长江亲情篇: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1:第4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