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一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
凯风负我心,戢楪守穷湖。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馀。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作品简介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五言组诗。这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怀之作。第一首反复陈说被阻穷湖、急切不能到家的苦恼。
译文注释
译文
行行(1)循(2)归路,计日(3)望旧居(4)。
归途漫漫行不止,计算日头盼家园。
一欣(5)侍温颜(6),再喜见友于(7)。
将奉慈母我欣欢,还喜能见兄弟面。
鼓棹(8)路崎曲(9),指(10)景(11)限西隅(12)。
摇船荡桨路艰难。眼见夕阳落西山。
江山岂不险?归子(13)念(14)前涂(15)。
江山难道不险峻?游子归心急似箭。
凯风(16)负我心(17),戢(18)楪守穷(20)湖。
南风违背我心愿,收起船桨困湖边。
高莽(21)眇(22)无界(23),夏木独(24)森疏(25)。
草丛深密望无际,夏木挺拔枝叶繁。
谁言客舟远?近瞻(26)百里馀。
谁说归舟离家远?百馀里地在眼前。
延目(28)识南岭(29),空叹将(30)焉如(31)!
纵目远眺识庐山,空叹无奈行路难!
注释
(1)行行:走着不停。《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2)循:沿着,顺着。
(3)计日:算计着日子,即数着天数,表示急切的心情。
(4)旧居:指老家。
(5)一欣:首先感到欢欣的是。温颜:温和慈祥的容颜。诗人这里是指母亲。
(6)侍温颜:即侍奉母亲。
(7)友于:代指兄弟。《尚书·君陈》:“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8)鼓棹:划船。棹:摇船的甲具。
(9)崎曲:同“崎岖”,本指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这里用以比喻处境困难,《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
(10)指:顾。
(11)景:日光,指太阳。
(12)限西隅:悬在西边天际,指太阳即将落山。限:停止。隅:边远的地方。
(13)归子:回家的人,作者自指。
(14)念:担忧。
(15)前涂:前路,指回家的路程。涂同“途”。
(16)凯风:南风,《尔雅·释天》:“南风谓之凯风。”
(17)负我心:违背我的心愿。
(18)戢:收藏,收敛。
(19)枻:短桨。
(20)穷:谓偏远。
(21)高莽:高深茂密的草丛。
(22)眇:通“渺”,辽远。
(23)无界:无边。
(24)独:特别,此处有挺拔的意思。
(25)森疏:繁茂扶疏。
(26)瞻:望。
(27)百里余:指离家的距离。
(28)延目:放眼远望。
(29)南岭:指庐山。诗人的家在庐山脚下。
(30)将:当。
(31)焉如:何往。这首诗慨叹行役之苦,思念美好的田园,因而决心辞却仕途的艰辛,趁着壮年及时归隐。
创作背景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此诗写于东晋隆安四年(400年),作者陶渊明三十六岁。作者此时在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府中任职。此前,陶渊明奉桓玄之命出使京都建康(今南京市),完成使命后,返途中路过江西,准备顺道回家省亲,然而被风阻在途中。这首诗就是写在途中受阻时的情景。
文学赏析
第一首诗总的调子是抑郁的,但前四句并不沉闷,抑郁中有欢快,泪与笑俱,起伏多变。“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归心似箭,匆忙赶路,心里计算着到家的日子。为了表达归家的急迫心情,诗人注意了词语的选择,“行行”是重言,富有表达力,写出了诗人奔走不停的祥子;“计日望旧居”的“计”和“望”,准确而形象地反映出诗人归家途中的心理活动,诗人很想回到自己久别了的“旧居”,去看望自己的亲人,他唱道:“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在行役路上动乡关之思,盼与家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陶渊明用诗的语言道出了这种人之常情,最容易引起共鸣。
“计日望旧居”的陶渊明不希望在路上停留。然而,偏偏行船遇风,被迫在穷湖停船,这当然使他苦恼。离家只有百馀里,却回不去,他只好遥望南岭,对空长叹,心情是无可奈何的。诗人不仅写了这种欲归不得的苦恼,他还借叹行役的机会表示了对官场的厌倦,对仕途的忧惧,对怀才不遇的抗议。有了这些内容,就看见了诗人的心,感觉到了他跳动的脉搏。
在表现这些内容的时候,诗人没有直说,而是含蓄地表现出来,为了诗意的含蓄,诗人采用了三种手法。一种是借景抒情,借景达意,字面上是写景,字里行间却藏着诗人的寓意,“言在此而意在彼”。“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从字面看,这不过是诗人在叹“行路难”,在埋怨日落黄昏夜幕降临得太早;透过字面,便不难发现,诗人是在借助眼前的景物流露自己对官宦生活的厌倦情绪。他怨天恨地,没有一点欢乐的情绪。在他的眼里,江南夏日的风光也变得那么荒凉,那么可怕,没有欢乐的情绪:“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扶疏”。不是风光不美,而是诗人的情绪不佳。诗人不去赞美行役途中的风光,正说明他想结束劳累的行役生活,想离开讨厌的官场。
另一种是用双关语达意。“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字面是说行路难,征途艰险可畏,可实际是说官场多风险,吉凶难料。当时,东晋王朝岌岌可危,孙恩在浙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逐渐逼近京师,陶渊明的上司桓玄屡次上表要求讨伐孙恩。王室腐败,义军攘起,军阀桓玄又野心勃勃,社会极具动乱,想到这些诗人不能不瞻“念前涂”。由此看来,诗人笔下的“江山”,决不仅指自然界的山川,而是指国家社稷,“前涂”也不仅仅是指征途,而且是指诗人自己在社会动乱时的仕宦前途。“江山”和“前涂”都是一语双关,值得玩味。
除了上两种,诗人还使用了隐喻的手法。“凯风负我心,戢枻守穷湖”,这两句是说风不从人愿,阻延归期。其实,诗人的命意远不止于此,他一连用了三个隐喻,来描述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凯风”是可恨的,它与诗人的心相违;凯风在这里暗指压制陶渊明的世族权贵。“戢枻”是可叹的,因为“枻”的作用在于划船,当“枻”被“戢”起来以后,就失去作用了。“穷湖”是荒凉的地方,船泊穷湖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陶渊明是有才幹的,然而,他只能在桓玄手下当幕僚,而且还要行役千里,致使自己无所作为。桓玄的慕府就如同“穷湖”,陶渊明发出“戢枻守穷湖”的叹息是很自然的,并非无病呻吟。
最后,诗人慨叹只有百里之远,因风受阻,不能及早返回旧居,发出了“将焉如”的叹息,但只不过是空叹而已,与前面的“归子念前涂”一句联系起来看,这几句诗真实地抒写了诗人“出仕”与“归隐”的矛盾痛苦心情。
从全诗看,首尾两部份的抒情基本上是采用直说的方法,感情真挚热烈。诗的中间部份则采用借景达意、一语双关和隐喻的方法,表现出诗人的隐衷,富有意趣。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及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