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风·北门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邶风·北门》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下层官吏诉说自己愁苦的诗,生动地描述了古代下层小吏位卑禄薄,内外交困,身心俱疲的情景,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全诗三章,每章七句,纯用赋法,不假比兴,重章叠唱,有一唱三叹之效。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出自北门(2),忧心殷殷(3)终窭且贫(4),莫知我艰。已焉哉(5)!天实为之(6)谓之何(7)哉!

我从北门出城去,心中烦闷多忧伤。既受困窘又贫寒,没人知我艰难样。既然这样算了吧,老天安排受苦命,我有什么办法想!

王事(8)适我(9)政事一埤益(10)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11)。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家差事派给我,衙门公务也增加。我从外面回到家,家人纷纷将我骂。既然这样算了吧,老天安排受苦命,我有什么好办法!

王事(12)我,政事一埤遗(13)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14)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家差事逼迫我,衙门公务也派齐。我从外面回家里,家人纷纷将我讥。既然这样算了吧,老天安排受苦命,我有什么好主意!

注释

(1)邶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邶,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2)北门:都城北门。

(3)殷殷:忧愁深重的样子。

(4)终窭且贫:终, 既。王引之《经义述闻》引王念孙说:“终,犹既也。”且:又。窭(jù):贫寒,艰窘。

(5)已焉哉:既然这样,算了吧。

(6)为之:有意如此。

(7)谓之何:奈之何,即奈何不得之意。谓,奈。

(8)王事:周王的事。

(9)适我:扔给我。适(zhì):同“擿”,扔,掷。

(10)政事一埤益:政事,公家的事。一:都,一齐。埤(pí)益:增加。

(11)室人交徧谪我:室人,家人。交徧(biàn):轮番地。徧,同“遍”。谪(zhé):谴责,责难。

(12)敦:逼迫。一说投掷,扔给。

(13)埤遗:厚加。

(14)摧:本作“䜅”,讥刺,嘲笑。一说折磨。

创作背景

关于《北门》一诗的历史背景及其本事,现代学者(如高亨《诗经今注》、程俊英《诗经译注)等)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小官吏不堪其苦而向人怨诉的诗。

文学赏析

《邶风·北门》这是一首小官吏诉说自己愁苦的诗。从诗的语言看,并没有“忠臣不得其志”或“安于贫仕”之意,旧说未免令人感到迂曲,今人的“怨诉”说则解释较为圆满。诗中的小官吏公事繁重苛细,虽辛勤应付,但生活依然清贫。上司非但不体谅他的艰辛,反而一味给他分派任务,使他不堪重负。辛辛苦苦而位卑禄薄,使他牢骚满腹,家人的责备更使他难堪,他深感仕路崎岖,人情浇薄,所以长吁短叹,痛苦难禁,悲愤之余,只好归之于天,安之若命。

此诗经北门开篇,自古以来,北通“背”,朱熹解读第一章开篇为“比”,就预先注明诗的主人公正面临着背时的命运。其实,从府衙北门而出,当然是背对光明而来的,自然是形象暗淡无光,精神萎靡不振。他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低着头走回家。因为无职无权,当然就要受穷了,想体面也体面不起来,其内心之黯然神伤,可想而知。但别人却不知道他的这份艰难,这个别人不只包括他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上司,还包括靠他糊那点薪俸养活的家人。他也自知没有本事,但又无能为力,只剩下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份了。这个小官吏,甘于清贫,内外交困,穿着寒酸,愧对家人,但又如此任劳任怨,忠于王事,勤于政事,真是具有敬业精神的忠谨之士。

这首诗的主人公虽然是一名官吏,但全诗并非无病呻吟,的确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诗中连用“我”字而蕴含的感情色彩。全诗纯用赋法,不假比兴,然而每章末尾“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三句重复使用,大大增强了语气,深有一唱三叹之效,牛运震《诗志》认为这些句段与《古诗十九首》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等一样,“皆极悲愤语,勿认作安命旷达”,这是很有见地的。

作者简介

诗经

诗经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参考资料

  • [1]朱 熹.诗经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8
  • [2]周明初等 注释.诗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25-26
  • [3]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M].北京.中华书局.2015.80-82
  • [4]李山 解读.诗经(节选)[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75-76
  • [5]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8-80
  • [6]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