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

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

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

越吟因病感,潘鬓入愁悲。

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是中唐诗人李德裕因事归返家乡赵郡而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抒写诗人怀恋乡土,感慨宦途漂泊,透露了遭受排斥的怨愤心情,一气呵成,格律高迈。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昔人怀井邑(3),为有挂冠(4)期。

过去那些离乡求仕的人,他们也时常怀念自己的家乡,但是,他们最终都能在功成名就之后辞官荣归故里。

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5)移。

叹息自己的仕宦未遇,以致虽然暂得返乡,却不能久留,还要为仕途而继续奔逐。

越吟(6)因病感,潘鬓(7)入愁悲。

我年来多病,常常产生思乡之情;鬓发发白,但未曾建功立业,愈发感到失意。

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8)

马上又要离开故乡,这一去归乡无期,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壮志实现,功成名就。

注释

(1)郡楼:指滑州城楼。

(2)赞皇山:山名,在今河北省西南。《元和郡县志》卷十七《赵州·赞皇县》:“赞皇山,县东南二十六里。”

(3)井邑:乡邑,故里。

(4)挂冠:谓辞官。东汉逢萌见政局混乱,辞职归家,“解冠挂东都城门”而去。见《后汉书·逢萌传》。

(5)泛梗:漂浮的桃梗。

(6)越吟:春秋越国人庄舄在楚国做官,不忘故国,病中吟越歌以寄乡思。

(7)潘鬓:西晋诗人潘岳,三十二岁鬓发就开始斑白,作《秋兴赋》以感怀。见《秋兴赋》序。后以指中年鬓发初白。

(8)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从滑州(今河南滑县)归故乡赞皇,经过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言归乡无期。

创作背景

《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作于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诗人任滑州刺史时。当时诗人登楼远眺故乡之赞皇山,不禁感慨系之,吟成此诗。

文学赏析

“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就的前四句用对比的手法,抒写自己飘泊宦游,功业未就的悲叹。“挂冠”,本指指辞官,但这里的挂冠当指致仕返乡,此据上下就意可知。后二句笔锋一转,感叹自己的仕宦未叹。就人以飞转的蓬草和浮在水面的树梗自喻,抒写飘泊之感,十分形象。

“越吟因病感,潘鬓入愁悲。”这两句就用了两个典故:“越吟”“潘鬓”来说明自己年来多病,经常引起思乡之情;鬓发早斑,功业未遂,更加感到失意的悲叹。“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邯郸,战国时为赵国都城,而李德裕的家乡赵郡战国时属赵,秦为邯郸郡地,就中即以邯郸道代指通向家乡赵郡的道路。从“应无归去期”这句看,作者当是马上又要离开家乡,而且此去前途未卜,不知何日能够壮志实现,功成名就,荣归故里。

这首就在写法上独具特色。开头二句为立论的大前提,作者认为思乡之情,人皆有之。但历观古志士仁人的挂冠归乡,都是在功业成就之后。从而领起以下六句,反衬自己长期宦游各地不得返乡;今虽暂得归乡,而因职事在身,功业未遂,仍不能如古志士仁人的荣归故里的遭际,内在逻辑十分严谨。通读全就,虽多飘泊失意之叹,但仍然不乏对仕途的热切追求,表现出不做出一番事业就不返乡的进取精神。

作者简介

李德裕

李德裕

唐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

李德裕(787—850),字文饶,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人。李宗闵、牛僧儒执政时,因党争受打击。武宗时,拜太尉,封卫国公。当政六年,颇有政绩。宣宗初年,牛党执政,贬潮州司马,继又贬崖州(今海南海口琼山南)司户参军。卒于任所。著有《李文饶文集》,又作《会昌一品集》。《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参考资料

  • [1]陈增杰编著.唐人律诗笺注集评.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4.第791页
  • [2]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33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