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其三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暮热游荷池上五首》是南宋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组诗写诗人在一个夏日闷热的傍晚到荷池上乘凉的情景,仿佛一组连续的夏日晚景图。第三首写饱受暑气煎熬的诗人终于盼来了晚风,虽然还在暮热之中,但是已经不让人觉得难以忍受了。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细草摇头(1)忽报(2)披襟(3)拦得(4)一西风。

细草被微风吹动,好像在摇头晃脑地向我报告喜讯:风来了。我赶忙敞开衣襟,拦住了一丝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5)中。

到了傍晚时候,池塘中的荷花还觉得热得很。那朵朵荷花此时都低着头,把脸藏在绿伞一样的荷叶下面避暑。

注释

(1)细草摇头:指微风吹来。

(2)侬:我。

(3)披襟:敞开衣襟。

(4)拦得:挡住,承受。

(5)碧伞:指荷叶。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夏,杨万里自漳州改知常州。淳熙五年(1178)夏,杨万里在常州写下了《暮热游荷池上五首这组诗。这是杨万里诗风开始转变时期的作品。这一组小诗,已经开始显示出诚斋诗风的这一新的特点。

文学赏析

《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其三》终于盼来了风,但仍然没有退凉。首先传来好消息的是池边的小草,它们摇头晃脑,向诗人报告说:风来了。“细草摇头”写出晚风之弱,“忽”字写风刚起就已经被诗人察觉到了,这样诗人苦热中时刻盼望晚风的心态就暗示出来了。于是,诗人的劲头也来了,他急忙敞开衣襟,尽情享受这十分难得的天公恩赐。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特意选用了一个“拦”字,他既不用“披襟而当之”的“当”字,也不用杜甫用过的“吹面受和风”(《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的“受”字,偏偏选了这个差不多没人用过的“拦”字。这再一次表现了诗人用字尖新,手段泼辣的特点。仔细咀嚼,这个字是下得饶有情趣的。“拦”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动作,诗人熬了一整天,好不容易看见细草摇头,知道风来;他简直迫不及待地敞开衣襟,企图把这吹来的风全给拦住,不让它溜走一点。结果拦是拦了,但所“得”不多,仅仅是“一西风”。“西风”前面加上一个数词“一”,也显得新颖、别致。是“一阵”“一股”,还仅仅是“一点儿”。这个“一”字,把苦热难熬、简直是斤斤计较的诗人在那儿屈指计算的神情全给写出来了。

风虽然吹了点,可惜不多,远远没有解决问题。为了表达出这种细微的分寸感,诗人把眼光投向了荷花。这和第一首中的情况已经不同,在那里,酷热难当,无心细看,只用“荷不生风水不香”这个总的感受,笼统写过;与其说他关心的是“荷”,不如说他关心的是“风”。现在,究竟有了一点风,好受些了,可以看得仔细些了。所谓“入暮犹愁热”,就是说长日的炎威仍然没有退尽。那些娇嫩的花朵还在碧绿的荷叶中躲躲藏藏,不敢抬起脸来,她们还心有余悸。把翠绿高擎的荷叶比作伞,把娇艳的荷花比作美人的颜面,这是诗人惯用的比喻。这首诗的新颖之处,在于他把花和叶联系起来,用“低面深藏”这个常见的拟人法,写出了事物的神态,奇妙地表达了“余热未尽”这一层主要的意思,使全诗顿时显得新鲜活泼、生动有趣。这就是杨万里所特有的“生擒活捉”的手法。他善于抓住生活中一瞬间浮现出的诗的意象,活脱脱地写它下来。不难看出,在这“入暮犹愁热”的荷花身上也投射着诗人的影子,他还没有从长日炎炎的困倦中完全苏生过来。

这首诗是整个组诗中最出色的一首,它接触到了《暮热荷池上》这个题目的中心之点,写得很有分寸,恰到好处。毕竟题目的重心是“暮热”,而不是“暮凉”。

作者简介

杨万里

杨万里

南宋文学家、理学家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大常博士、大学侍读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主张抗金。工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擅长“活法”,时称“诚斋体”,其特点为: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但只有四千二百首流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其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亦能文。有《诚斋集》。

参考资料

  • [1]杨大中编. 唐宋绝句五百首[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16:461-463.
  • [2]胡光舟,张明非主编. 新编千家诗[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1308.
  • [3]丁成泉辑注. 中国山水田园诗集成 第2卷 宋[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2037.
  • [4](宋)杨万里著;张勇,姜剑云,杜玉荣解评. 杨万里集[M]. 太原:三晋出版社, 2008: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