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别黄徐州》是北宋诗人陈师道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作者临离徐州时告别州守黄氏之作,表述了他的境遇,抒发了惜别的情谊。起联言自身曾蒙时贤推荐,次联谓身负虚名,十年从事学政,落得个落职的处境。三联说到当今,表明虽鬓有白发,还想有所作为,感谢对方青眼相看,一贯如此。末联收结到话别,面对秋风,凄然泪下。全诗向友人直倾襟府,感慨沉挚。
译文注释
译文
姓名曾落荐书中,刻画无盐(2)自不工。
名流曾经推荐我入仕,自愧才浅学疏作诗尚未工。
一日虚声(3)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4)。
顷刻间虚假盼名声传天下,却不料十年来薄宦叹途穷。
白头未觉功名晚,青眼(5)常蒙今昔同。
头发虽白自觉功业心还在,感谢太守您始终器重。
衰疾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
拖着病躯我今日向您道别,成串的泪珠悲洒在西风中。
注释
(1)黄徐州:作者之友,时任徐州知州。
(2)刻画无盐:《晋书·周觊传》:“庾亮谓觊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觊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说的是他自惭不如乐广,别人称誉太过,犹如刻画无盐,而以西施的形貌相加,就显得唐突了。
(3)虚声:指虚名。
(4)十年从事得途穷:陈师道元韦占二年始入仕任徐州教授,后移颍州教授。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庭坚等遭贬逐,师道亦被罢职。他生计无着,携家投靠任澶州知州的岳父郭概。途中母亲去世,师道虽又接到彭泽令的任命,却因母丧未赴任。回徐州葬母后,往依改任曹州知州的岳父。四年(公元1097年),岳父去世,师道仍回徐州,生活极其贫困,有时竟至断炊。
(5)青眼:重视。眼睛青色,其旁白色。正视则见青处,斜视则见白处。晋阮籍不拘礼教,能为青自眼。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嵇康携酒挟琴来访,籍大悦,乃对以青眼(见《世说新语》)。后因谓对人重视日青眼,对入轻视日自眼。此指作者虽穷途,顾念今昔,深蒙黄徐州以青眼相加,这知己之情,尤为可贵。
创作背景
陈师道自幼励志好学,工于文墨,受到文坛前辈曾巩、苏轼等称赏引荐,但他进非科第,仕途坎壕,特别“其罢而归彭城,家益穷空。”(谢克家《后山居士集序》)陈师道在颍州州学落职之后移居徐州,因家境困难,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不得不赴曹州寄食其岳父曹州知州郭概处,《别黄徐州》此篇是临离徐州赴曹州时告别徐州州守黄氏之作。
文学赏析
诗开头“姓名曾落荐书中”两句,是说他自己的姓名,曾落在当时名流的荐书之中,而他学诗有年,还未能做到恰如其分,因而有“自不工”之感。首句运用元稹诗“名落公卿口”和杜甫诗“名玷荐贤中”的句意。次句用《晋书·周觊传》“刻画无盐,唐突西施”的典故,表示作诗尚未全工,有愧所得的称誉。接着三四两句:“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前句是说:一朝得有虚名,由苏轼、傅尧俞、孙觉诸贤的推荐,自己以布衣而被任为徐州教授。从元祐二年(1086年)到写诗这一年,恰好从事学政已有十年了,但仍然抱有途穷之感。“途穷”是指绍圣元年(1094年)因党事牵连而被罢职,在诗句中表明他的出处和被罢黜的无辜。
下面“白头未觉功名晚”两句,表明他此时虽然已生白发,但因受到黄徐州的称赏和延誉,所以自己的事情,不久还可以寄望于黄徐州的引荐,而未觉功名之晚。而顾念今昔,深蒙黄徐州以青眼相加,这知己之情,尤为可贵。范讽诗说:“惟有南山与君眼,相逢不改旧时青。”黄徐州正是这样的人。
结尾两句:“衰病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作者感叹时光不肯饶人,自己年事渐衰,而又多病,所以临歧告别,泪洒西风。西风表示节季已是秋天,人们在秋天多悲,作者境遇困穷,于是就有老泪难禁之叹。这两句纯从他个人的境况着笔,点明诗为告别而作的主旨。
《别黄徐州》全诗说的是作者在进退之间,难以由人。他本无心于政治斗争、却是受到政治上牵连,连一个州学教授也被罢职,在贫穷的生活之中,为此产生浩叹。另一方面,诗中表示他刻苦力学,也还有志于功名,即使功名较晚,但遇有知音,将来仍可达成此愿。杜甫诗《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说:“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所以诗中对徐州黄守的始终以青眼相加,表示感激。
陈师道的诗作,往往要求无一字无来历,刻意求工求简,但有时反为工简所累,而显得有些局促。但此诗虽为途穷之言,却能做到尽情倾诉,情真之下,反倒流畅自然。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78-379
- [2]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661-662页
- [3]张振和 黄爱菊.曹州历代诗词选注: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21-22
- [4]陈衍选编.宋诗精华录全译 (上) (修订版):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480-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