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行

小车班班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

出门茫茫何所之?

青青者榆疗吾饥。愿得乐土共哺糜。

风吹黄篙,望见墙宇,中有主人当饲汝。

扣门无人室无釜,踯躅空巷泪如雨。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小车行》是明末文学家陈子龙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通过一对灾民夫妇推小车流浪情景,生动地勾勒了一幅悲惨的明末流民图,表现诗人对灾民的深切关注和同情。这首诗采用新题乐府形式,以白描手法真实而简练地刻画了一对灾民夫妇形象,悲切凄惨,哀哀动人。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小车班班(1)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

小车斑斑响黄土扬尘时已晚,丈夫在推车,妻子在拉车。

出门茫茫何所之?

走出家门一片渺茫往哪里去呢?

青青者榆疗吾饥(2)。愿得乐土(3)共哺糜(4)

青青的榆荚用来止住我的饥饿,希望得到一个使人活命的地方一家人在一起有口粥喝。

风吹黄篙,望见墙宇,中有主人当饲汝(5)

那边风吹枯黄的野蒿,望得见矮矮的围墙,也许里面的主人会给你一点东西吃吧。

扣门无人室无釜,踯躅(6)空巷泪如雨。

轻轻敲门不见人,屋里没有烧饭的锅主人也逃荒了,只有徘徊失望地在空巷里眼泪如雨下。

注释

(1)班班:古代手推木轮车行进的声音。

(2)榆疗吾饥:榆:木名。其叶、荚及树皮可食。旧时北方灾年饥馑,常以充饥。疗饥:言充饥如治疗疾病。

(3)乐土:安乐之地。

(4)共哺糜:一起喝粥,即有碗饭吃。糜,即糜子,黍之不粘者,可以做粥。

(5)饲汝:给你饭吃。

(6)踯躅:徘徊不去。

创作背景

明崇祯十年(1637),作者中进士,殿试在三甲,选得惠州司理。是年六月,京城(北京)与山西大旱。七月,山东蝗虫为灾,流亡遍野。作者出京南归,在赴任途中,眼见饥民流离的惨状,深有感触,特写《小车行》此诗。

文学赏析

《小车行》这首诗是作者导演的一幕饥民流离剧:一条曲曲折折的小径通向前台,已是薄暮时分,远远望去,从黄尘纷扬的路上,出现了杂沓而来的独轮车。全台静默,只听见车轮辘辘之音由远而近,终于有一辆来到了前台——分明是一对疲惫不堪的夫妇,女的在前拉扶车把,男的在后勉力推行,车上大抵是些锅盆、铺盖之类,自然还有几个面呈菜色的小儿女,这就是开篇三句展现的景象。「班班」叙小车之多,可知流离者非止一家。向「晚」而「黄尘」未歇,正是久旱不雨所造成的。寥寥几句,展示饥民流亡景象,宛然如在目前。

接着三句,可以视为这对夫妇的凄惶唱叹。「出门茫然何所之?」咏叹当日离家情状:瞻念前路,旱情茫茫,离家出走,又能逃往何处。「青青者榆疗吾饥」,叹息夙行夜宿,沿途竟无粒米进肚,只能采食榆叶充饥。榆叶椭圆而小,故能抵御久早。「愿得乐土共哺糜」,则暗用了两个典故:一是《诗经·魏风·硕鼠》,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汝),适彼乐土」之语,讥刺统治者「重敛」,害得百姓纷纷逃亡,欲寻找一片「乐土」安居;二是汉乐府《东门行》,叙饥寒交迫的城市贫民铤而走险,妻子啼哭牵衣劝阻,有「他家但愿富贵,贱妻与君共哺糜」之语。诗人巧妙地将两者融为一句,含蓄地指明:饥民之流离,岂止旱灾所致,更有统治者横征暴敛之故。若非如此,则家存蓄积,又何惧眼前之旱。而这对夫妇所企望的「乐土」,又不过是求得一点薄粥(糜)糊口而已,可见愿望之低微。

随着出现的,是一个「喜剧」式场景:「风吹黄蒿,望见坦堵,中有主人当饲汝。」蒿而称「黄」自然也干枯了,不过,它们大约长得较高,一度挡住了视线,恰好一阵晚风吹来,终于让这对夫妇「望见」,前方竟有一带院墙。此句一本作「风吹黄蒿见坦堵」,施蛰存先生以为「有一‘望’字较佳」,大约带有无意中望见的惊喜意味,更觉传神。「中有主人当饲汝」,便是「望见坦堵」后的微妙对白:既是院墙,想必是村巷、人家。虽然他们也未必宽裕,但给口稀汤喂你,大约总不是奢望吧。一个「汝」字点明,说话者当是在前的妇人,而且从慈母心理上说,这「汝」亦应指车上颠簸已久、饥肠辘辘的小孩而言。全诗至此似乎透出了一线光亮,连那台上的「灯光」,也仿佛柔和了起来。

「叩门无人室无釜」,则是整个剧情的转折。只是在舞台上,应该伴有一连串动作:先是夫妇奔到垣前,然后是怯生生地逐家「叩门」,但毫无反应;随手一推,门竞没有上栓,「吱呀」一声推开,夫妇俩踏进门槛左顾右盼,最后相顾愕然:偌大一个村巷,竟然空无一人。不仅空无一人,就连一个举炊做饭的釜锅也不存——显然他们也因绝粮,而家家户户逃亡了。这结局是出乎意料的,却又意味深长。走到哪里,都是村巷空空,可见「饥民流离」状况很普遍。

幕布是在这对夫妇「踯躅空巷泪如雨」中落下的——他们携儿带女,从「黄尘」中挣扎而来;在「望见坦堵」的时刻,也曾萌发过一线希望;而今希望全已破灭,还能到哪里。村巷空寂无声,暮色中惟闻这对可怜夫妇的呜呜涕泣之音;作为回应的,只有那身处黄蒿中小儿女的惊惶呼唤。

这首诗,采用的是乐府民歌式的叙事体,这类叙事之作,大多篇制短小,结构却别具匠心,往往大刀阔斧删去背景,甚至也不交待来龙去脉,只截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片断或一幕场景,以传神的人物对话和细节刻画,表现惊心动魄的社会现实。《小车行》是陈卧子自作的「新乐府」,从精神到手法,都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但于继承之中,又有创新:在表现一对夫妇的流离情状时,还注意勾勒「班班」众车的背景和氛围,这就起到了以一概百、以少见众的效果;在简略的情节发展中。也有景物描写和情节转折,便在短制中翻出了波澜;最后以「踯躅空巷泪如雨」收结,留不尽凄怆于诗外,又带有抒情诗的意味。

作者简介

陈子龙

陈子龙

明末文学家、民族英雄

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号大樽,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后任绍兴府推官等。与夏允彝组织“几社”。后被清兵抓获,投江殉国。有《陈忠裕公全集》。

参考资料

  • [1]徐寒.文怀沙学术顾问 历代古诗鉴赏下:中国书店,2011:1016
  • [2]王烈夫.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注解析译:武汉出版社,20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