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点绛唇·一种蛾眉》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词,开头以“蛾眉”、“下弦”、“初弦”等形象隐喻所思之人的情貌,清新而婉曲。下片皆以景语出之,化情思为景句,又含蕴要眇之至。全词体现了词人和妻子的感情至深,将词人对妻子的怀念以及不舍表达地淋漓尽致。
译文注释
译文
一种(1)蛾眉(2),下弦(3)不似初弦(4)好。庾郎(5)未老,何事伤心早?
同样的蛾眉月,但下弦之月就不如上弦月好。就像那愁苦之时下垂的眉毛不如欢乐时上弯的眉毛好一样。被滞留在北国的庾信年纪未老,为何过早地开始伤心呢?
素壁(6)斜辉,竹影横窗扫。空房悄,乌啼(8)欲晓,又下西楼(9)了。
白色墙壁上落下月亮的余晖,竹影在窗棂间轻轻摇曳。相思的人独守空闺,直到乌鸦声起、清晓将至,月亮也落下来了,徒留一人对影凭吊。
注释
(1)一种:犹言一样、同是。
(2)蛾眉:蚕蛾的触须弯曲细长,故用以比喻女子的眉毛。此借指月亮。
(3)下弦:指农历每月二十三日前后的月亮。
(4)初弦:即上弦,指农历每月初八前后的月亮,其时月如弓弦,故称。古人以蛾眉代指女人的眉毛,又以上弦、下弦之月代指女人的眉毛下垂或上弯。
(5)庾郎:即庾信,南北朝后周人,骈文写得尤好,著有《伤心赋》,伤其女儿与外孙相继而去时的悲伤。词人二十三岁丧妻,故以庾信自况。
(6)素壁:白色的墙壁、山壁、石壁。
(7)斜晖:指月光。
(8)乌啼:乌鸦鸣叫。
(9)又下西楼:指月落。
创作背景
《点绛唇·一种蛾眉》该词具体创作年份未知。康熙十六年(1677年)卢氏因难产不幸去世,卢氏死后,纳兰便陷入无尽的悲痛与怀念之中,悼亡之词大兴,这首词就是其中一首。
文学赏析
此篇《点绛唇》汪刻有副题:对月。而从词中所抒写之情景看,确如副题,此作是一首对月伤怀、凄凉幽怨之作。
上片写到“蛾眉”、“下弦”、“初弦”,都指代的是明月,而明月在古典诗词中都被历史赋予了相思之情。这样的冷清的下弦月挂在天空,本身就是容易使人伤感的意境,词人又将其与满月比较,便奠定了整首词的悲戚的色彩。古人每每见到残破的、不圆满的景象都会有一种伤感的情怀。 “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这句中“庾郎”是词人借以自喻,借庾信的人生际遇表现了自己现在的状况,还表明了他自己此时此刻的孤单与寂寞,词人此刻还正值壮年,正是人生的大好时光,本该是意气风发的时候,然而对妻子的思念却让他的心境苍老了几十岁,已经失掉了许多人生中该有的乐趣。这一切都表明了词人此时此刻客居异地时的孤寂思乡之情,看到的这一切景色都让他感到伤心惆怅,以至于产生了难以排解的寂寞。
下片都是写景,以景寓情的手法在宋词中运用得比较多,这句描绘了词人此时居住的地方的景色,词人化情思为景句,将一切的思念都寄托在了眼前的景色之中,寓情于景又含蕴杳渺之致。
“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月光静静挥洒在淡雅的墙壁上,竹影缭绕,交错地映在上面,让人感觉他们很是孤单。一个“扫”字,更加丰满了这些静物的意象,有一种静中有动的感觉。“空房悄,乌啼欲晓”,静寂的房屋中仿佛又响起了那悲切的啼叫,那悲凉的声音在房间萦绕,久久不能散去,充斥着词人的耳膜,而词人又想到已经亡故多年的妻子,睹物思人,料想她如果还是健在,一定会在家中的楼上盼望自己能够回去,而自己此时却在异地他乡,与她有千里之遥,更是久久不能归家,这一切都说明了妻子对自己的相思之情,词人借妻子来表明自己的思人、思乡难耐的情怀。而此处与其说是描写了一间空荡荡的屋子,不如说是描写了词人的心房,那种心中空空如也、无依无靠的感觉,从更深的层次抒发了词人的悲痛。词末句“又下西楼了”,一个“又”字表明了词人对已故妻子的思念之痛每日都在折磨自己。月亮在拂晓时候隐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千百年来从未变过,然而每当此时,词人的心都会沉浸在一种思念的悲伤中,此处一句,更让通篇那种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3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