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江行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甲午江行》是宋代诗人毛珝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仇”开篇,以“愁”结束,愤激之情,郁勃之气,昂扬之志,贯注全篇。诗中回顾了近百年祖国的屈辱和痛苦,强调宋室之深仇大恨,激励出征将士的斗志。诗情超伏动荡,境界壮阔深沉。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

百条大河和浩瀚的长江日夜奔流,却不能洗雪人们铭心刻骨的怨仇。

残垒(1)自缘他国(2)废,诸公(3)空负百年(4)忧。

残破的营垒因蒙古已灭掉金国而不再存留,当朝的王公大臣终于没有消灭金国而白白辜负了百年来的亡国之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5),波澜征船(6)半起楼。

而今边塞寒冷,战马都披上了铁甲;波浪滔天,战船也大半建起了船楼。

一举尽收(7)(8)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然而,此番北伐,即使完全收复关中、洛阳板地,也不知道能不能消除长期郁积的对入侵者的大恨深仇?

注释

(1)残垒:残余的堡垒。

(2)他国:指金。南宋统治者为了向金求和,曾经废除前线的军事设施,表示决不收复失地。

(3)诸公:指当时的执政大臣。

(4)百年:北宋皇朝于1127年倾覆,到这时已经过了一百年。

(5)装铁:披上铁甲。

(6)征船:战船。

(7)关:关中,泛指今陕西一带。

(8)洛:洛阳,泛指今河南一带。

创作背景

《甲午江行》此诗作于南宋甲午北伐战争之际。宋理宗端平元年甲午(1234年)春,宋将孟珙会同蒙古兵攻入蔡州,金主完颜守绪自缢,金亡。这一年夏天,理宗下诏出师收复三京。理宗此举迎合了人们雪耻之望,举国上下无比振奋。诗人感于时局,作此诗欢欣鼓舞之。

文学赏析

《甲午江行》全诗分两个部分,前两联论古,后两联感今,层次分明,诗意畅达。除五六句言军阵外,每联的落脚点“洗旧仇”、“百年忧”、“几分愁”,都在“亡国仇”上,气势雄劲,不可遏止。

首联、颔联,皆以景入题,再作议论。“百川无敌大江流”,百川纳江,滔滔不绝的江水奔腾不息,洗涤万物。却不洗“旧仇”。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极言江水之大,气势宏大。愈见旧仇之深,亡国痛切。“残垒自缘他国废”,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写了亡国造成的荒废景象。由景而生发议论,一百年以来,仁臣志士们想要光复中原的愿望,都在无限忧虑中落空。既写雪耻,又写臣子恨,诗意犹同“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句。

颈联、尾联,写令人振奋的备战场面,以及北定中原的信心。“边寒战马全装铁,波阔征船半起楼”句,抓住最具特征的两种事物——战马和征船,以“全装铁”、“半起楼”形容之,以“边寒”、“波阔”的环境描写衬托之,将百万雄师之披坚执锐、所向无敌的气势刻画出来,力透纸背。陆游也曾有吟咏行军名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作过类似描写。“一举尽收关洛旧”,这句话的意思即挥师一举收复中原完成统一。这是多少年来多少南宋遗民的心愿,也将消除人们的多少亡国仇恨,故曰“不知消得几分愁”,对应“不与人间洗旧仇”、“诸公空负百年忧”句,今非昔比,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根本原因在于,诗人寄予“甲午江行”以充分的信心与美好的愿望。

《甲午江行》这首诗措辞激昂,情感饱满。句句不忘亡国之仇,国亡而仇深,复国则仇消,寄厚望于北伐之师,鼓舞激荡,为当时难得的佳作。

作者简介

毛珝

毛珝

宋代诗人

毛珝(生卒年不详),字元白,号吾竹。衢州柯山(今浙江省衢州市)人。约生活于南宋宁宗嘉定至理宗景定间(1208—1264年)。以文自晦,不求闻达于时。与词人、笔记大家周密为友。有《吾竹小稿》。

参考资料

  • [1]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892-893页
  • [2]程千帆著.程沈说诗词 读宋诗随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1:第224-2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