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词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牧牛词》是明代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仿乐府诗,写了两个天真活泼的牧童在共同放牧、追逐嬉戏中的喜悦和与牛相依相傍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牛的感情,同时在结尾也表现出作者对于苛税的不满之情。这首诗写景物细致入微,新颖逼真,崇尚写实,抒情含蓄蕴藉,韵味深长。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1)牛角弯环(2),我牛尾秃速(3)

你的牛犄角弯曲成环,我的牛尾巴纤细毛又疏。

(4)短笛与长鞭,南(5)(6)去相逐。

都拿着短笛和长鞭,在南垄东冈赶着牛儿找草吃。

日斜草远牛行(7),牛劳牛饥唯我知;

太阳西下草远牛行迟,牛疲劳还是饥饿只有我知道。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我骑在牛身上唱歌坐在牛身边玩耍,晚上回家还要靠在牛身旁躺一躺。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8)输租(9)卖我牛。

整年放牛什么也不忧虑,只害怕卖掉这牛去交纳租子。

注释

(1)尔:“你”的意思。“尔”与下一句的“我”:牧童间彼此相称。

(2)弯环:弯曲成环状。

(3)秃速:凋疏,此处是说牛尾细而毛稀。

(4)拈:用手指拿着。

(5)陇:田埂。

(6)冈:山脊、山岭。

(7)迟:慢。

(8)但恐:只怕。

(9)输租:交纳租子。

创作背景

据高启自述:“我本东皋民,少年习耕锄。”(《京师尝吴粳》)。贫寒的出身,清苦的阅历,让他了解了农家耕作的辛劳,了解了农民身受封建剥削的痛苦,因此当他看到放牛的牧童牧牛时,便有感而发,创作了《牧牛词》此诗。

文学赏析

《牧牛词》这首仿乐府诗,写得平实深沉,风格迥异于高启其他华赡清丽之作。

诗借牧童口吻展开。几个农家孩子同去放牛,他们边放牧边调笑,一边指认着各自的牛:角最弯的是你家的,尾巴没几根毛的是我家的……他们“短笛无腔信口吹”,摇着长鞭,在田头地角赶着牛儿找草吃。太阳落山了,别让牛群跑得太累,近处没有好草,别叫牛群吃不饱。该怎么放牧,这些孩子全知道。牛吃饱了,骑在牛背上唱歌;牛要反刍,就坐在牛身边歇一歇;晚上回到家,还要靠在牛身旁躺一躺。牧牛的孩子与牛有这么深厚的情谊,因为牛是农家宝,垦荒耕种要靠它,牵挽载重也靠它。农民都不感激牛、珍惜牛。农家孩子如此爱牛亲牛,高启非常理解,写来真实可信,情趣盎然。想来,诗人“少年习耕锄”的时候,也是曾有过一段牧牛爱牛的亲身体验的。

倘若诗只写到这里就结束,那内容就失诸单薄了。高启给它安排了一个更深的层次:末二句由牧牛之乐转为牧牛之忧,揭出农民最大的隐忧来,那就是“输租”。繁重的苛捐杂税,会逼得农民卖牛抵债。这个严峻的现实,甚至在天真烂漫的农家孩子心里,也投下了沉重的阴影。这最后两句诗,是画龙点睛之笔,足章明志,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牧牛词》这首诗有意不用典,不藻饰,以求得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前八句写牧牛之乐,是欲抑而先扬;后两句点出牧牛之忧,是先扬之后抑。抑扬对比,颇见匠心。诗人要表达对农家的同情和关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鞭挞,捉笔为诗,却不假论辩,而用牧童爱牛亲牛的形象画面来道出,显得不空洞,不枯燥,不说教,小中见大,真切感人,在平实中兼见艺术构思的新颖。

作者简介

高启

高启

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他的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他的诗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参考资料

  • [1]洪珏.明人诗词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01月第1版.31-33
  • [2]陈道贵选注.元明清诗选.珠海出版社.2004年01月第2版.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