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对雪》是南宋女诗人朱淑真(一说易祓妻)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借雪咏怀的诗。雪落之时,正是隐士闭户高卧、渔父披蓑高歌而出之时。作者面对雪压山河的景色,从古人想到自己,流露出岁月不居、年华老去的孤寂与伤感,抒发了深沉绵长的相思之情。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其情之长,其苦之深,浸透于字里行间。
译文注释
译文
纷纷(1)瑞雪(2)压山河,特出新奇和(3)郢歌(4)。
大雪铺天盖地,显得特别新鲜奇特,像是与郢都的阳春白雪歌相唱和。
乐道(5)幽人(6)方闭户,高歌渔父(7)正披蓑(8)。
安贫乐道的隐士闭门而居,渔父披着蓑衣高歌回来。
自嗟老景(9)光阴(10)速,唯使佳时(11)感怆(12)多。
慨叹光阴有限,流年似水,转眼已是人老珠黄的老妇了,美好的景致只能使人倍加伤感。
更念鳏居(13)憔悴客,映书(14)无寐(15)奈愁何。
想念那老而无妻、面容憔悴的可怜人,不能入寐而映雪看书,又怎能把这愁怨消解。
注释
(1)纷纷:众多貌。
(2)瑞雪:应时好雪。以能杀虫保温,多视为丰年的预兆,故称。
(3)和:仿照别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写诗词。
(4)郢歌:犹言楚歌。
(5)乐道:安贫乐道。
(6)幽人:指东汉人袁安。
(7)渔父:老渔翁。
(8)披蓑:着蓑衣。
(9)老景:犹晚年。
(10)光阴:时间,岁月。
(11)佳时:美好的时光。
(12)感怆:感慨悲伤。
(13)鳏居:谓独身无妻室。
(14)映书:东晋孙康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常映雪读书。
(15)无寐:不能入睡。
创作背景
《对雪》此诗当写于朱淑真中年以后。有学者猜测,诗中的“鳏居憔悴客”当是那位早年和朱淑真相爱的男子,此时他们都已经人过中年,那人大概一直郁郁不得志,生活也比较贫困潦倒,以致让朱淑真心里时常挂念。雪夜里,她心中愁意难释,写下了这首诗。一说,南宋状元易祓远在京城任礼部尚书,而其妻萧夫人一直未得偕往同享荣华,竟抛别在家园,空守闺房。《古杭杂记》记载:“易彦祥宁宗朝状元,初以优较为前廊,久不归,其妻作《一剪梅》词寄之。”此诗即为易祓妻家居感怀所作。
文学赏析
《对雪》这是一首写冬天雪景的诗。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景为情设,情寓于景,情景交融,是一篇别有情味、含意深邃的作品。
诗的前两联写景。开头“纷纷瑞雪压山河”,一个“压”字,描绘出雪的厚重。“纷纷”是说雪还在纷纷扬扬地下着,活现出一股生气。下面三句又一连描写出了雪天的情形:人们“和郢歌”,幽人“闭”门户,渔父“披”薄衣,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一幅冬日大雪天的雪景图。郢歌,这里指《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因雪大天冷,“和”者寥寥。幽人,即隐居之人,这里借用袁安困雪的典故,以幽人闭户不出,形容积雪之大。“渔父正披蓑”,化用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绘了渔翁雪天披蓑独钓的情形,形象概括地描摹出大雪纷飞的江河图景。作者在前半部分用纷纷大雪“压”山河、稀疏的人们“和”郢歌,幽人“闭”户坐卧、渔父“披”蓑独钓等典型景象,描绘出一幅高旷开阔、幽寂峻隽的冬日大雪景色。这样的环境氛围为抒写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诗的后两联抒情。朱淑真是宋代独具个性的一位诗媛。从她的诗作可以看出,她家境优裕,懂音律、工书画、善诗词,才情横溢,向往得到美满的爱情。但事与愿违,父母主婚将她嫁给了一个俗吏。因此,她决然离开丈夫,返回娘家过着孤寂的生活。作者面对这独特的大雪景色,发出了“自嗟老景光阴速,唯使佳时感怆多”的慨叹,进而提出“更念鳏居憔悴客”。“憔悴客”是作者不曾淡忘的旧人,他潦倒鳏居,面容憔悴,与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情人难以团聚,又受到世俗和礼教的歧视与压迫,因此她深感自己的爱情之路十分艰难坎坷,前面不仅荆棘满路,而且还有冰雪载途。她既忧思重重,倍增自己的思念与愁苦,更为情人的处境焦虑。“映书无寐”,作者一想到他就无法入睡,只能借着白雪映照回来的亮光看书。“奈愁何”,可是又怎能把这无边的愁怨消除呢。一个“愁”字,概括点化出作者心头的千万苦衷。
总之,作者用“奇和”郢歌、“幽人”闭户、“渔父”披蓑为情置景,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体现出“对雪”的题旨。作者借雪后壮观的景色,反衬出自己揪心的愁苦,既哀叹自己红颜不再、青春已逝,又极写与情人苦恋的无限相思。其情之长,其苦之深,浸透于字里行间。因此可以说,这首诗是朱淑真性格的写照,是她个性化的诗篇。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张明叶著. 中国历代妇女诗词选[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9:178-179.
- [2](宋)朱淑真撰;(宋)郑元佐注;冀勤辑校. 朱淑真集注[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163.
- [3](宋)李清照,(宋)朱淑真著;张显成等编注. 李清照朱淑真诗词合注[M]. 成都:巴蜀书社, 1999:260.
- [4](清)邓显鹤编纂;沈道宽,毛国翰,左宗植校订;欧阳楠点校. 沅湘耆旧集 1[M]. 长沙:岳麓书社, 2007: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