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空濛玉华晓

赋德新王丈玉溪,溪在嵩前费庄,两山绝胜处也。

空濛玉华晓,潇洒石淙秋。嵩高大有佳处,元在玉溪头。翠壁丹崖千丈,古木寒藤两岸,村落带林丘。今日好风色,可以放吾舟。

百年来,算惟有,此翁游。山川邂逅佳客,猿鸟亦相留。父老鸡豚乡社,儿女篮舆竹几,来往亦风流。万事已华发,吾道付沧洲。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水调歌头·空濛玉华晓》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从大视野落笔,写嵩山胜景,进而具体刻画玉溪幽美风光。摹形着色,俨然一幅山水粉绘。次以山川、猿鸟喜得佳客,映衬王革择境之妙;又从山村人情习俗和家人相伴,写卜居之美、登临之欢。歇拍,因玉溪佳境,引出作者有老来终焉之志。全词奇丽高雅,其气韵纵横处,颇有苏词风格。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赋德新王丈玉溪,溪在嵩前费庄,两山绝胜处也。

给王革选择的居处玉溪赋诗,玉溪嵩山前面费庄,两山最美的地方。

空濛(1)玉华(2)晓,潇洒(3)石淙(4)秋。嵩高(5)大有佳处,(6)玉溪(7)头。翠壁丹崖(8)千丈,古木寒藤(9)两岸,村落(10)林丘。今日好风色(11),可以放吾舟(12)

玉华峰早晨朦朦胧胧,石淙溪水无拘无束地流淌着。嵩山风景名胜数不胜数,原来最美好的地方就在玉溪的旁边。那苍翠的石壁和陡峭的红岩,耸立在两岸,掩映于古老的乔木和秋日的藤萝之中,远处还可看到疏疏落落的村庄以及草木丛生的山丘。今天天气这样好,风光又如此迷人,真应该驾着小船,荡起双桨,到溪上去浪游一番。

百年来,算惟有,此翁(13)游。山川邂逅(14)佳客,猿鸟亦相留。父老(15)鸡豚(16)乡社,儿女篮舆(17)竹几(18),来往亦风流(19)。万事已华发(20),吾道付沧洲(21)

近百年来,大概只有您老到此一游。美妙的奇山异水,今日有幸遇到一位高人雅士,山中的飞禽走兽也在殷勤地将你挽留。社日来临,备水酒,煮鸡豚,迎神赛会,和乡亲们一起欢庆丰收的节日;闲暇之时,乘竹轿,携茶几,与儿女们登山临水,论诗说文;山中民风笃厚,交往亲密,这样的生活也够儒雅风流的了。如今年纪老大,万事成空,我们的追求和理想难以实现,只能退居山林,终老水滨,去做无名隐士了。

注释

(1)空濛:小雨时薄暗的样子。

(2)玉华:少室山三十六峰之一,因山中出产玉膏,故名。

(3)潇洒:豁脱无拘束的样子。

(4)石淙:溪名,在登封东南三十里,又称平乐涧,与玉溪均汇入颍水,武则天曾与群臣会饮于此赋诗。

(5)嵩高:为中岳嵩山的别称。《白虎通》谓:“中央之岳独加高字者何也?中央居四方之中,可高,故日嵩高。”

(6)元:即“原”。

(7)玉溪:源出石羊关,关下有泉自地涌出,其色如玉,势若累珠,日飞玉泉,又名翻珠池,小溪因以得名。泉东有钓台,台崖上野柏纷披,又石室两所,风景十分优美。

(8)翠壁丹崖:长满树木的呈绿色的峭壁,以及呈红色的山崖。

(9)古木寒藤:年代久长的树木和枯萎了的藤条。

(10)带:连着。

(11)好风色:犹好风景,好天气。

(12)放吾舟:解开我的小船,乘它去游览。

(13)此翁:指王德新。

(14)邂逅:不期而会。

(15)父老:父老乡亲。

(16)鸡豚:鸡和小猪。

(17)篮舆:竹轿,或谓担子,兜子。

(18)竹几:竹制的小桌,又称竹夫人。

(19)风流:放逸,风雅。

(20)华发:头发变白,指人老。

(21)沧洲:犹言水滨,以称隐者所居之地。李白《江上吟》:“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创作背景

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作者移家河南登封,在这里前后共住了九年。《水调歌头·空濛玉华晓》这首词是作者寓居登封嵩山时期所作。

文学赏析

该词的上片写景,描绘嵩山和玉溪一带的优美风光。“空漾玉华晓,潇洒石淙秋”开篇两句盛赞中岳的绝胜佳境。起处用两个五字对句,将嵩山秋日的拂晓的景色描绘得极富诗情画意,引人入胜。“嵩高大有佳处,元在玉溪头”两句,由赞嵩山过渡到专咏玉溪。面对迷人的山光水色,作者不仅满怀深情地赞叹道,嵩山的风景名胜数不胜数,最美好的地方原来就在玉溪之旁。该处既是赞美自然风光,同时也包含着对玉溪主人王德新独具慧眼、善于选择居处表示由衷的钦佩。“翠碧”三句,具体描绘“玉溪”的“佳处”。这三句笔调轻灵,色彩鲜明,描绘出了一幅水墨山水画。“今日好风色,可以放吾舟。”结拍两句总收上片,进一步抒写对玉溪的神往之情。

下片专就王德新在玉溪的生活而言。换头三句,以近百年来玉溪无人问津,来赞美王德新的眼光独到而选择玉溪之地。“山川”两句,词人运用拟人化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乐在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父老鸡豚乡社,儿女篮舆竹几,来往亦风流。”这三句从另一侧面描述王德新选择的居处玉溪的生活。“万事已华发,吾道付沧洲”两句,用抒情语言结束全篇。这既是对王德新而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心志。然而当时蒙古大军压境,形势十分危急,元好问出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并没有去做隐士,他和王德新不久都相继离开嵩山,入朝赴试就任去了。

《水调歌头·空濛玉华晓》该篇是元好问中年时期的一首抒情写景之作。词中描绘嵩山和玉溪的风光景物十分生动形象,给读者以大自然的美感。词的语言简练,色彩鲜明,画面引人入胜。在结构上,上片景起,下片情结,过渡非常自然,在艺术结构方面也颇有特色。

作者简介

元好问

元好问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参考资料

  • [1]姚奠中主编.《元好问词评析》.商务印书馆.2016.10.第41-42页
  • [2]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298-3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