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四愁诗》是汉代科学家、文学家张平子的诗作,此诗共分四章,分别列举东、西、南、北四箇方位的一箇远处地名,表达诗人四处寻找美人而不可得的惆怅忧伤的心情。每章都按「所思、欲往、涕泪、相赠、伤情」的次序来写,而美人所赠及诗人回报物品不同,每章方位地名亦不同。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兴手法和回环重迭,反複咏叹的艺术手法,四章结构相同,句式相同,形式上非常整齐,每章又换词押韵,在整齐中显出变化,对後世七言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所思(1)兮在太山(2)

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泰山。

欲往(3)梁父(4)艰,侧身东望涕沾(5)

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泰山支脉艰险让我不得亲近美人。

美人赠我金错刀(6),何以报之英琼瑶(7)

侧身向东望眼泪沾湿了我的衣襟。美人送给我金错刀,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琼英美玉。

路远莫致(8)(9)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但是道路悠远使我徘徊不安。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心意烦乱呢?

我所思兮在桂林(10)

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11)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湘水深不可测让我到不了桂林。

美人赠我金琅玕(12),何以报之双玉盘。

侧身向南望眼泪沾湿了我的衣襟。美人送给我琴琅玕,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成双的白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但是道路悠远使我因失意而悲伤。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烦忧不乐呢?

我所思兮在汉阳(13)

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阪(14)长,侧身西望涕沾(15)

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陇阪迂回险阻让我难至汉阳。

美人赠我貂襜褕(16),何以报之明月珠。

侧身向西望眼泪沾湿了衣裳。美人送给我貂襜褕,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17),何为怀忧心烦纡(18)

但是道路遥远使我徘徊不进,犹豫不决。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愁闷郁结呢?

我所思兮在雁门(19)

我所思念的美人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雰雰(20),侧身北望涕沾巾。

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塞上雨雪纷纷让我难以到达雁门。

美人赠我锦绣段(21),何以报之青玉(22)

侧身向北望眼泪沾湿了衣巾。美人送给我锦绣段,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青玉制就的几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23)

但是道路悠远使我一再叹息。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郁闷怨恨呢?

注释

(1)所思:指所思念的人。

(2)太山: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北。

(3)从:追随。

(4)梁父:泰山下小山名。

(5)翰:衣襟。

(6)金错刀:王莽铸币“一刀平五千”,因“一刀”两字用错金工艺,故称之为“金错刀”。一说指用黄金镀过刀环或刀把的佩刀。错,镀金。

(7)英琼瑶:发光的美玉。英,“瑛”的假借字,玉的光泽。琼、瑶,两种美玉。

(8)莫致:无法送达。

(9)倚:“猗”的假借字,语助词,犹今口语“啊”。

(10)桂林:秦郡名,汉改置为郁林郡,治布山,即今广西贵港。

(11)湘水:源出广西兴安海阳山西麓,东北流入湖南省境,会合潇水,指湘阴县注入洞庭湖。

(12)金琅玕:用金叶镶着的美玉,即所谓的“金镶玉”。金,一作“琴”。琅玕,似玉的美石。

(13)汉阳:郡名,西汉称天水郡,东汉明帝改为汉阳郡,治冀县,今甘肃甘谷县南。

(14)陇阪:即陇山,在陕西陇县西北六十里。阪,山坡。

(15)裳:古代指遮蔽下体的衣裙。

(16)襜褕:直襟,代指直襟的衣服。

(17)踟蹰:徘徊不前貌。

(18)烦纡:愁闷郁结。李周翰注:“烦纡,思乱也。”

(19)雁门:古郡名,东汉雁门郡治阴馆,在今山西代县西北。

(20)雰雰:雪盛貌。一作“纷纷”。

(21)锦绣段:成匹的锦绣。段,与“端”同义。一说段是“缎”的假借字,作“履后跟”解。

(22)案:古时放食器的小几,形如有短脚的托盘。一说古“椀”字,即碗。

(23)烦惋:郁闷叹恨。惋,怨。

创作背景

根据孙文青的《张衡年谱》,《四愁诗》当作于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汉安帝刘祜在位十八年中,外戚专权,宦官乱政,皇帝徒有虚名。永建元年(126年),汉顺帝刘保即位,不能革新政治,种种弊端不但没有革除,反而变本加厉。张衡目睹东汉朝政日坏,天下凋敝,而自己虽有济世之志,希望能以其才能报效国家,却又忧惧群小用谗,因而郁郁叹恨,遂作《四愁诗》以抒怀。《文选》所收此诗小序说:“时天下渐弊,张衡郁郁不得志,为《四愁诗》。”

文学赏析

张平子传世诗歌有三首,以这首《四愁诗》为最有名。此诗以美人比君子,以珍宝比仁义,以「水深」等比小人(後人又补充说:「泰山」等乃喩明如,「梁父」等乃喩小人),皆准於屈原之遗义。这是古人的说法,今人则视此诗寓有寄託者。但是,《四愁诗》的情调非常风流婉转,以至於若把那恼人的、「载道」味儿甚浓的寄託说撇开,单把它看成一首情意执着真挚的情诗,确实也全无不可。

鍾情美人之意旣明,则爱君之深亦自可推知。《文选》将诗分成「四思」,其「一思」意为:那无日不引人思慕的美人,身居东方泰山雲雾之中,邈焉难求,而「我」之渴望,却惟在能追从她的身边、呼吸於她的芳馨之中,则「我」情的执着痴迷,已隐然可体味矣。及至那小小梁父顽丘,阻「我」不得亲近美人,而「我」竟引领侧望,至於泪下涟涟,衣襟为湿,则「我」情之真之切,也已豁然无所隐藏矣。诗至此三句,自与一段落,诗人有情之痴的面目,已宛然可见。以下四句,更成一段落,诗人言之益深,亦令人读而感慨益深。古人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我」怀中有琼英美玉,不能不思报赠。如今,虽然明知梁父为阻、道路悠远,这份礼物决无可能送达,此生衹能长作徘徊瞻望、怅惘以终;然而,「我」却为何总是不能绝念、总是心意烦乱、劳思无尽?

「一思」旣已,「二思」「三思」「四思」源源不断,连翩而至,「我」首次「求女」虽然告挫,但「我」却绝不停止努力。当那赠他琅玕美石的美人徜徉於桂林山水之间时,他便怀着成双的白玉盘奔往南方;当那赠他貂裘短服的美人飘飘於汉阳丘岭之上时,他便揣着明月宝珠趋向西方;当那赠他锦绣彩段的美人出没於雁门关塞之时,他又赶紧携着青玉制就的几案,驰走北方,虽然湘水深不可测,限「我」莫及桂林;虽然陇阪悠长无已,阻「我」难至汉阳;虽然塞上雨雪纷纷,碍「我」不达雁门;虽然每次都是受阻而止,每次都落得涕泗滂沱,沾染裳襟,每次都徒增惆怅,每次都忧思益加难释——然而,「我」却始终不倦,矢志不移。可以想见,倘若天地之间不止东、南、西、北四箇方位,此诗就不止「四思」。诗人的奔走将至於千、至於万,诗人的愁思且巍过五岳、广过江河。切莫以「四愁」之间仅有并列而无递进,而嫌其章法单调少变化;若《诗经》之《秦风·蒹葭》止於「宛在水中央」,君不将谓其殊少文气乎?若《陈风·月出》止於「劳心悄兮」,君不将觉其「心」之「劳」犹不甚乎?惟有一之不足,至於再,至於三、四,始能见诗人之深情缠绵、寄意幽远。即如此诗,「愁」虽止於「四」,但其愁绪究竟延伸於胡底,是难以测量的。「一唱而三叹,慷慨有馀哀」,若要领会此種境界,则当从《四愁诗》之类重章、叠句上索解。

《四愁诗》非但内容足以使人动容,其句式也极引人注目,它是中国古诗中产生年代较早的一首七言诗。七言诗由来尚矣,但全诗句子均为七言,而每句都采用上四字一节、下三字更为一节的形式,句中又幾乎不用「兮」字作语助的诗,在现存的创作年代确切可信的古诗(而非载於後世著作中、真伪莫辨的《皇娥歌》《柏梁诗》之类)範围裏,此诗是最早的一首,这就是《四愁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在此以前,七言诗或是杂以八言、九言者,如汉武帝《瓠子歌》;或是每句前三字、後三字各为一节、而中间夹一「兮」字,如项羽《垓下歌》、李陵《别歌》:这些,都不能算作典範的七言诗。至於汉乌孙公主的《悲愁歌》,虽然已达到全篇上四下三,但每句两节之间还存有「兮」字,成了一首八言诗,句式上虽接近於典範的七言诗,却终不能归入七言诗的範畴。唯此诗除了每章首句以外,其馀句子与後世七言诗已全无二致,显得整饬一新、灿然可观。曹丕的《燕歌行》,自是一首成熟的七言诗。而《四愁诗》作为七言诗,虽然尚有不少《诗经》的痕迹如重章叠句、每章句子为奇数,以及《楚辞》的痕迹如「兮」的使用;但是,它的上四下三的句式,却早在大半箇世纪以前已达到了《燕歌行》的水准,同时这種句式在抒情上的优势——即节奏上的前长後短(异於四言诗及《垓下歌》之类七言的并列,和五言的前短後长),使听觉上有先长声曼吟、後悄然低语的感受,而节奏短的三字节落在句後,听来又有渐趋深沉之感,如此一句循环往复,全诗遂有思绪纷错起伏、情致缠绵跌宕之趣——《燕歌行》有之,《四愁诗》亦已有之。

作者简介

张衡

张衡(木圣)

东汉天文学家、官员

张衡(78—139),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人。曾在京师洛阳就读于太学。后两度担任掌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即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首次解释月食的成因。著有天文著作《灵宪》,又有诗赋,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

参考资料

  • [1]郭预衡 等.汉魏南北朝诗选注[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0.13-15
  • [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3.180-181
  • [3]吕晴飞 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