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引·感旧

平时十月幸兰汤。玉甃琼梁。五家车马如水,珠玑满路旁。

翠华一去掩方床。独留烟树苍苍。至今清夜月,依前过缭墙。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华清引·感旧》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直写杨氏家族盛时华清池的繁华热闹景象,暗斥唐玄宗宠爱贵妃,在虚幻的太平中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下片紧承上片唐玄宗因宠爱贵妃而导致国破家亡的可悲下场。全词在写景上由近及远,逐层拉开,给人以荒凉冷落之感,在对比中鲜明地表现出词人对唐玄宗这种奢糜生活的否定态度。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平时(1)十月(2)兰汤(3)玉甃(4)琼梁(5)五家(6)车马如水,珠(7)满路旁。

每年十月驾临华清池,那里有玉池和华美的屋梁。五家的车马浩荡如流水,奇珠异宝被洒满路旁。

翠华(8)一去(9)方床(10)。独留烟树(11)苍苍。至今清夜月,依前过缭墙(12)

唐玄宗去后闲置了双人床,只剩烟雾笼罩下树色苍苍。至今那深夜时清冷的月光,依然照着藤蔓缠绕的围墙。

注释

(1)平时:每年。

(2)幸:指帝王驾临。驾临某地,叫幸某地。

(3)兰汤:指华清池,在陕西临潼县骊山北麓。建成于唐初,名“汤泉宫”,后改为温泉宫,天宝六年大修而改名华清官,又叫华清池。唐玄宗和杨贵妃每年冬季来这里沐浴休息。

(4)玉甃:玉砌的水池。

(5)琼梁:雕饰华美的屋梁。

(6)五家:指杨贵妃的三位姐姐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和杨贵妃的从兄杨铦、从弟杨锜。

(7)玑:不圆的珠子。

(8)翠华:皇帝的仪仗中用翡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子。

(9)掩:闲置。

(10)方床:方形的床,即双人床。

(11)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木。

(12)缭墙:藤条盘绕的围墙。

创作背景

《华清引·感旧》此词大约创作于治平元年(1064年)。词人曾作《骊山三绝句》,有人以为是嘉祐六年(1061年)词人赴凤翔任时所作,王文诰《苏诗总案》据《送陈睦知潭州》诗推算,认为《骊山三绝句》作于治平元午(1064年)。这一年,词人罢风翔签判任,返京时路过长安,游骊山。词人游骊山仅此一次,因此,王文诰的说法是可取的。此词写的是华清池,应是此次游骊山时创作的。

文学赏析

此词上片直写杨氏家族盛时华清池的繁华热闹景象,暗斥唐玄宗宠爱贵妃,在一片虚幻的太平景象中过着那种不知亡国恨的荒淫奢侈生活。“平时十月幸兰汤,玉瓮琼梁。”开篇仅用五个字便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并一笔勾勒出以玉石砌成,琼汤温馥,腾腾雾气的华清池以及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华清官阙,从建筑的角度写出了华清池的宦丽堂皇。接着由一般交代转入气氛渲染:“五家车马如水,珠玑满路旁。”“车马如水”和“珠玑满路旁”,揭示出杨家兄妹依仗皇权,逍遥于华清官的豪华气势。这里虽未明写唐玄宗,实以反衬的笔法暗斥明皇宠爱贵妃骄纵权贵,荒淫豪奢,令人发指。

下片紧承上片唐玄宗因宠爱贵妃,纵杨氏家族弄权,导致安史之乱,国破家亡的可悲下场。昔日繁华喧嚣的华清池人去池空,只留下一派萧瑟、凄凉、寂寞景象。“翠华一去掩方床,独留烟树苍苍”。此处词人以“翠华”指代唐玄宗。一个“掩”字,点出方床虚设,将安史之乱后华清池人去池空的凄凉寂寞展现无遗;有一个“独”字,揭示往事成烟云。“至今清夜月,依前过缭墙”。虽时过境迁,人去池空,然“土花缭绕,前度莓墙”。明月依旧,人事全非。词人笔锋回收,结句落墨于眼前景物,用“至今”、“依前”,使人于感旧中不胜惆怅,发人深省以往事为鉴。整个下片看似纯然写景,实则不着痕迹地流露了对荒淫生活的否定。

《华清引·感旧》全词的景物描写颇有功力:先写方床,次及烟树、月夜、缭墙,由近及远,逐层拉开,给人以荒凉冷落之感。此外,此词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采用了对比手法。华清池昔日的繁盛与今日的冷落对比,荣华富贵的短暂与自然景物的永恒对比,一反一正,鲜明地表现出词人对这种奢糜生活的否定态度。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 [1]唐圭璋 主编.全宋词 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216
  • [2]弓保安.宋词三百首今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55-56
  • [3]朱靖华 饶学刚 王文龙 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