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

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是南宋词人王澜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被金兵占领的家乡的深切思念与沉痛之情。上片直抒胸臆,思乡之情难以自抑,又因国土沦丧而深感悲愤。下片则设想故乡现状,通过燕子无巢等意象,暗示家乡遭受的破坏与人民的苦难,同时表达了自己对敌人的痛恨和抗战到底的决心。全词情感真挚动人,构思缜密新颖,哀惋与愤激交融,感情色彩十分浓烈。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凭高远望(4),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镇日(5)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6)。故国伤心,新亭(3)泪眼,更洒潇潇雨。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

伫立在新亭上远远望去,家乡已在缥缈的白云深处。日夜思归,可是有家难回,白白辜负了杜鹃殷勤地说“不如归去”。正当在新亭为失去家园而伤心时,雨声潇潇而起。那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也难流尽这家国之恨。

遥想江口(8)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燕子归来,雕梁(9)何处,底事(10)呢喃(11)语?最苦金沙(12),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13)。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14)

遥想家乡江口,那里此时依旧是鸟啼花谢的时候吧,可现在谁是她的主人呢?当燕子从南方归来,若找不到雕梁上的旧巢,怎会不为此呢喃而语?最让人痛苦的是蕲州,十万户都被杀尽,棒槌都在血里漂了起来。只要有横空剑气的壮志,一定要杀敌雪恨。

注释

(1)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双调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韵。

(2)溢江:地名,当在今江苏南京。

(3)新亭:即劳劳亭,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南,三国时孙吴所建。

(4)凭高远望:《旧唐书·狄仁杰传》:“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

(5)镇日:整天,从早到晚。

(6)杜宇:鸟名。又名杜鹃、子规。相传为古蜀王杜宇之魂所化。春末夏初,常昼夜啼鸣,其声哀切。多用来表达悲思之情。

(7)新亭泪眼:东晋初,南渡贵族在新亭聚会,周顗云:“风景不殊,正自有江山之异。”说毕相视流泪,丞相王导云:“愿共戮力王室,何必作楚囚相对?”见《世说新语·言语》。

(8)江口:蕲水在蕲州城(今湖北蕲州县)流入长江,江口即指此。

(9)雕梁:雕饰的屋梁。代指家园。

(10)底事:何事。

(11)呢喃:燕鸣声,也用以形容声音很低。

(12)金沙:即金沙湖,在蕲州东五千米,又名东湖。这里代指蕲州。

(13)血流漂杵:形容杀人很多,血流成河,把木槌都漂走了。《尚书·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杵,木棒,当时一种武器。此时金兵破蕲州,杀伤甚众。故云。

(14)残虏:指当时与南宋敌对的金人。

创作背景

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二月,金兵围攻蕲州(今湖北蕲春县)。知州李诚之与通判秦钜(秦桧曾孙)、司理参军赵与褣等指挥军民坚守拒敌,终因援兵迁延不进,力尽城破。李诚之引剑自杀,秦钜赴火自焚,他们的家属子弟也相继殉难。金兵在城中大肆烧杀掠夺,惨象不忍目睹。赵与褣因先率民兵百余人夺关出外求援,因得幸免,但其全家十六人却都死于城中。事后,赵与褣写了一本《辛巳泣蕲录》,记述这一事件的经过。这首词见于述古堂抄本《辛巳泣蕲录》。作者王澜,系蕲州人,其时正避难外地。金兵在蕲州的暴行,使他悲恸欲绝,含着血泪,写了《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这首动人心魄的词作。

文学赏析

词的上片开头即直抒思乡情绪,凭高远望家乡,只见一片白云茫茫。六朝人已以白云为思念亲友的比喻。这里暗用狄仁杰伫立悲泣典故,表现了强烈的思亲思乡的悲凄之情。接二句又补说:整天想回家乡,但回不去。语气表面平淡,内则极为悲愤,因为不能回去的原因,是那里被敌人占领了,白白辜负了杜鹃鸟“不如归去”的殷勤叫声。这是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实则在鸟的“不如归去”叫声中,更突出了有家不得归的悲凄感情。下面调转笔触写眼前:我正在新亭上为怀念家乡而悲凄流泪,亭外潇潇雨声,更增加了悲凉气氛。这里暗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明不是一般的怀乡之情,而主要是悲叹国土沦丧。结三句大阖,眼前的长江,尽管有万里长,也难以流尽这家国之恨。语极朴实,情极沉重。比喻形象,可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媲美。

换头承上,设想蕲州目前的情景,江口依然跟当年一样,鸟啼花谢,可是地已易主,景是人非了。“江口”,是由于上片结句写到长江,也是词人所面对的景色,自然而然引起的联想。以下六句,追述敌人侵扰带给蕲州的灾难。前后三句各有所侧重。“燕子”三句,通过燕子找不到旧巢,写城市被破坏的情景。不懂人事变化的燕子,照常飞来,可它们在呢喃低语:怎么往年筑巢的雕梁找不到了?这里用的是似人化手法,暗示蕲州被金人烧杀掠夺一空,几成废墟。笔触极淡,感情却极为沉痛,且含有对敌人的强烈仇恨。“最苦”三句,则用直接描写的手法,写出当时人民被屠杀的悲惨情景。宋代蕲州在这次金兵侵扰前从未遭受过兵火,比较富庶,户口较多,说“十万户尽”、“血流漂杵”,当非夸张,而属纪实。这是作者亲眼目睹的惨状,控诉了金兵的残暴。结句表示只要有凌云的壮志,一定会杀尽敌人,报仇雪恨;表现了必胜的信念,和对敌人的蔑视,铿锵有力,振起全词。

词抒发逃难在外,思念家乡的情绪,但不同于一般的怀乡之作,而是如实地反映了一次历史事件,揭露了敌人的暴行。艺术特点在于逻辑层次和感情层次的统一:由思乡而叹归不得,由归不得而忧国,由忧国而叹土地易主,由易主而至生灵涂炭,由生灵涂炭而至一洗残虏。构思缜密新颖。

作者简介

王澜

王澜

宋代诗人

王澜(生卒年不详),蕲州(今湖北蕲春)乡贡进士。因功授从事郎。存词一首,见述古堂本《辛巳泣蕲录》。

参考资料

  • [1]东篱子.豪放词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129-130
  • [2]顾易生.淮南皓月冷千山 南宋后期词.合肥.黄山书社.2016.135-136
  • [3]乔继堂.国人必读宋词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324
  • [4]喻朝刚.分类两宋绝妙好词.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134-135
  • [5]陈忻.中国古代豪放词曲评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219-220
  • [6]蕲春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蕲春历代诗萃.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