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望楚山最高顶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登望楚山最高顶》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先由对襄阳山水的深情赞美,引出攀臀望楚山顶峰的愿望,再从远望其山与登临所见等方面,极力渲染其石壁陡峭、高耸入云的雄姿,最后写流连忘返,在月夜山溪美景中晚归的情致。全诗从不同角度写望楚山的高峻壮观,用笔新颖,意境壮阔雄丽,字里行间闪现着诗人对家乡山水形胜的无比热爱之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山水观形胜(1),襄阳美会稽(2)

观山水重在形势之胜,襄阳之美超过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3)

只有最高的望楚山,先前从未来攀陟。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石崖峭壁疑是刀削而成,众山同它相比全都太低。

晴明试登陟(4),目极无端倪(5)

晴朗的日子一经登上峰顶,极目远眺果然无边无际。

云梦(6)掌中小,武陵(7)花处迷。

云梦泽只有手掌一样窄小,武陵源在繁花掩映中扑朔迷离。

暝还归骑下,萝月(8)映深溪。

黄昏后骑马下山归来,透过藤萝明月映在深溪里。

注释

(1)形胜:优美的风景;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

(2)会稽:地名,秦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地当在今江苏东南部及浙江西部。隋开皇九年(589)析山阴县置会稽县,唐因之。

(3)攀跻:攀登。

(4)登陟:登上。

(5)端倪:边际,头绪。

(6)云梦:泽名。

(7)武陵: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遂迷,不复得路。”此处当代指桃花源。

(8)萝月:藤萝间的明月。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年(732),诗人游吴越回襄阳,不久,他登览了襄阳城南的望楚山。环目四顾,一股对家乡的赞美之情油然升起,写下了《登望楚山最高顶》这首诗。

文学赏析

诗以议论发端:“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会稽以山水秀丽著称,诗人刚从越地而归,拿襄阳山水与会稽比较,是很自然的。前二句传达出山是故乡美的热爱故乡之情。笔锋一转,诗人的笔落在望楚山上。诗人喜爱游览,一生踏遍了襄阳的山山水水,这座望楚山却一直没有登览过。写未登望楚山,是为了下文写登望楚山。这样写是突出望楚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五六句写远望望楚山。望楚山的石崖像刀劈那样陡峭,周围的山都伏在望楚山脚下。诗前句用比喻,后句用比较,表现望楚山的陡和高。七句到十句写登望楚山。在晴朗的天气里登上望楚山,极目远眺,一直看到天的尽头。从看得远写望楚山的高,这是从虚处落笔,让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后两句再从实处写。极目南望,巨大的云梦泽只有巴掌大小,而桃花源隐在迷迷蒙蒙的花中。即使望得再远,也不可能望见湖南的梦泽和桃源,而且沧桑变换,唐时云梦已大多成为陆地,名存实亡。诗利用视觉的近大远小,把千里大的云梦缩成巴掌大小,把本来不可见的桃花源写得隐约可见,正是通过想象与夸张,渲染望楚山之高。一般诗写山高都是尽力夸张山如何高耸入云,而这里将云梦武陵缩小,作为望楚山的陪衬,不落窠臼,别有意趣。这样,诗在表现望楚山高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高远博大的胸襟。这两句诗文辞优美,诗意盎然。

入夜,诗人才下山回家,足见诗人游兴之高,足见望楚山之令人流连忘返。接着诗人又由下山宕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月夜山溪图:骏马踏着银色的月光,从山上奔驰而下;月儿透过薛萝映在深深的溪流上,宛如沉璧。

诗以描写望楚山的高峻和登山的所见,描绘襄阳的江山形胜之美,抒发了诗人此时雄壮豪迈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对家乡风光的热爱。诗格调冲淡,就中又“文采丰葺”,显出似淡实腴,“采秀内映”的特色。

作者简介

孟浩然

孟浩然(诗星)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

参考资料

  • [1]孟浩然著.孟浩然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5:第43-44页
  • [2]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邓安生,孙佩君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孟浩然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