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送别

天台旧路,应恨刘郎来又去。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

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只恐因循,不见如今劝酒人。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减字木兰花·送别》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婉约词。上片主要写词人再次离开杭州时的不舍心情,下片则表达了自己想重新获得杭州这仙境般生活的愿望。全词虚实结合,不仅体现了词人复杂的心情,而且让整个词篇充满了仙道色彩,耐人寻味。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天台(1)旧路(2)应恨(3)刘郎(4)来又去。别酒频倾(5),忍听阳关第四声(6)

刘晨、阮肇两个凡人到天台仙境去时经历过的那条老路。遗恨刘晨归来又离去啊。送行的酒不停地往杯里倾倒。不忍听《阳关曲》的第四声。

刘郎未老,怀恋仙乡(7)重得到。只恐因循,不见如今劝酒人。

刘晨没有变老。再次来到仙境,实是万幸万幸。只怕你在仙乡因循不离开,再也不能见到这次宴会上向你敬酒的人。

注释

(1)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

(2)旧路:汉刘晨、阮肇两凡人到天台仙境去时经历过的那条老路回到人间,再入仙境,比喻东坡曾在36岁时走进仕途,通判杭州,这次回杭任太守,又入仕途,自称走“旧路”。

(3)应恨:实为反语,名为遗恨,实是一种留恋心情。

(4)刘郎:东汉刘晨和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归,抵家子孙已七世。后刘重访天台山,旧踪渺然。后世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

(5)别酒频倾:送行的酒不停地往杯里倾倒。

(6)阳关第四声:《苏轼文集》卷六七《记阳关第四声》:旧传阳关三叠,然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声。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曲因以名为《渭城曲》或《阳关曲》。演唱时末时反复三遍,称为阳关四声。此曲成为历代送行饯别的传统音乐。

(7)仙乡:原指刘晨、阮肇天台山仙境,这里借喻官场。

创作背景

《减字木兰花·送别》此词约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三月。词人守杭州,三月初召入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此词为离任前自下塘起行,取道湖州至苏州。宣德郎马忠玉、好友刘季孙等在西湖饯行。席上,词人作此词赠之。

文学赏析

上片,写词人再次来杭复又离去,在饯行席上产生的依依难舍的心情。第一、二句交代行踪,表白恋情。「旧路」表明东坡重来杭州,「刘郎」词人自指,引刘晨、阮肇人天台山采药遇仙而隔世的故事,表明人世沧桑,时事速变。不说词人再来杭州,已是踪迹渺然,而只说刘郎来又去成为「应恨」。「来又去」,包涵着词人黄州生活之後的仙道缥缈的生活色彩。「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写饯行席上的盛情,酒一杯一杯地倾倒,忍听着别後那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别之音。字里行间,饱含着词人对杭州的眷恋,对西边的京城朝廷生活的厌倦之情。

下片,承上一转,进一层渲染「怀恋」杭州「仙乡」般的生活能否重新获得。「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写词人第二次来杭州,「仙乡」重现,发现自己青春「未老」的喜悦心情。「重得到」的是词人特别值得「怀恋」的「仙乡」道佛生活。在他经历黄州的大劫之後,再次来到杭州,实是万幸万幸。最後两句。写词人仍心有馀悸:怕只怕朝廷「因循」旧路,诬陷忠良,我东坡这次别离杭州,不知能不能「前度刘郎今又来」,能不能再度见到「劝酒人」。然而历史是无情的,真的应验了。东坡自此以後再没有到过杭州了:「草树总非前度色,烟霞不似昔年春。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

《减字木兰花·送别》全词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词人第二次离开杭州前的矛盾心情,意欲复朝而又「怀恋」杭州。尤其引用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而隔世的故事,恰到好处,让整个词篇充满了仙道色彩,从中可以窥见词人惊魂未定的矛盾心绪仍未消失。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 [1]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91-1093页
  • [2](宋)苏轼著;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4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