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雨中看牡丹三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五言古诗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写雨中牡丹,从大处落笔,由雨写到牡丹,把雨中牡丹写得栩栩如生。第二首诗写想象中的雨后牡丹,读之爽人耳目。第三首诗写雨后牡丹,推想后日,花由盛而衰,十分可惜。这组诗一写雨中,二写晴日,三写衰败,勾勒了牡丹的三种不同情态和风韵,抒发诗人对牡丹花的深深赞美与爱怜。整组诗描写细致入微,刻画逼真传神,抒写婉转流畅,让人回味无穷。
译文注释
译文
明日雨当止,晨光在松枝。
到明天雨就该停了吧,能看见晨光洒落在松枝。
清寒入花骨,肃肃(1)初自持。
清晨的寒气侵入花骨,在肃肃风中,花能自持。
午景(2)发穠丽,一笑当及时。
到正午时花开得最艳,花盛开如笑脸正在此时。
依然暮还敛(3),亦自惜幽姿(4)。
太阳落下花渐渐聚拢,也还顾惜它的幽雅美姿。
注释
(1)肃肃:庄重肃穆的样子。
(2)午景:指中午时分的景象。
(3)暮还敛:指傍晚花房敛藏。
(4)幽姿:幽静的姿态。
创作背景
《雨中看牡丹三首》这组诗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三月,在黄州天庆观看牡丹所作。
文学赏析
苏轼这三首诗,第一首诗写的是雨中的牡丹,第二首诗写的是晴日的牡丹,第三首诗写的是凋零的牡丹。透过诗人精细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赞花、爱花、惜花的一片诚心。
第一首诗写雨中牡丹,有雨,但并不算大。“雾雨不成点,映空疑有无”,是一个雾雨阳激的天气。说它无雨,尚能感到雾雨扑面;说它有雨,而又不见斜雨点点。正是这样一个难得的雨天,诗人走出门外,来观赏牡丹那雨中情态。雾雨洒在花上,凝成晶莹的水珠,在花瓣上滚动。鲜嫩的花叶,经细雨冲刷,显得格外清秀。红牡丹是那样鲜亮,白牡丹是那样幽香。时近黄昏,雨雾愈浓,花叶上的水珠也愈集愈多。“头重欲相扶”,饱含水珠的牡丹花被压得低垂着头,象在盼人去扶她一把。这最后一句,一下烘托全诗,让人感到雨中牡丹的情意是那样的浓烈。这一画龙点睛之笔,将人情花意写得情景一体,物我难分。
第二首诗诗人想到,“明日雨当止,晨光在松枝”,雨过天晴,薄薄的晨雾弥漫在松枝之间,空气中飘荡着牡丹的浓烈清香。在新的一天,牡丹端庄挺立,笑迎着客人。中午时分,日照牡丹,花朵愈加艳丽,香最烈,花最大,精神尤为异常。到将近黄昏之时,牡丹将花朵芳香收敛起来,好像特别怜惜自己的风韵异采。诗人通过对雨后牡丹的憧憬,从早、午、晚三个不同时辰,表现牡丹的花姿。
第三首诗顺着第二首中的“惜”字铺开,从“每似惜幽姿”,到“幽姿不可惜”,继续写雨中看花时的联想。可爱的牡丹,珍惜自己的花姿花容,但万不要太过分。要知道,春光易逝,风雨无情,一旦骤风刮来,花瓣就将飘零。也许就在哪一天的早上醒来,发现枝头已结青青果实,而不见鲜花了。“千花与百草,共尽无妍鄙。”花开花落,这是自然规律,谁也阻挡不了,无需“妍鄙”,人们不忍心让花飘四处,碾为尘泥,将用牛酥煎落花,作为一次美餐,以寄托对牡丹的喜爱之情。
《雨中看牡丹三首》这三首诗,皆从雨中看花写来,一写雨中,二写晴日,三写衰败,勾勒了牡丹的三种不同情态和风韵。三首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牡丹形象,让人读后也随着诗人产生了无限的爱花、惜花之情。三首诗,又各自独立成篇,都表达同一主题,借以抒发诗人对牡丹花的深深赞美与爱怜。各自所产生的在形象构图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让人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李冷文.牡丹古诗选.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70-71
- [2]程龙.花卉诗注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153-156
- [3]丁永淮.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33-34
- [4]饶晓明.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