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飘蓬只逐惊飙转

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立马认河流,茂陵风雨秋。

寂寥行殿索,梵呗琉璃火。塞雁与宫鸦,山深日易斜。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菩萨蛮·飘蓬只逐惊飙转》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飘蓬看似自然随意,却足以读出压抑忧郁之感。下片写茂陵之景,仿佛为找寻昔日之景而聒噪地牢骚满腹。全词几乎全是白描写景,可是苍凉苍凉萧瑟之感跃然纸上。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飘蓬只逐惊飙转(2),行人过尽烟光远。立马认河流(3)茂陵(4)风雨秋。

飘蓬在狂风中乱飞,行人已经过尽,只剩远山在雾霭中绵延。停下来,从河流的走向来辨别方位,明十三陵在秋风秋雨中更显萧瑟。

寂寥行殿(5)索,梵呗(6)琉璃火(7)塞雁(8)宫鸦(9),山深日易斜。

无人的行宫紧锁,只透出些许琉璃灯曲光亮与僧人们的唱经声。在这群山深处,太阳似乎更快地西沉,只有北方的雁和栖息在宫殿里的乌鸦守候着这份寂寞。

注释

(1)菩萨蛮: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双调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

(2)飘蓬只逐惊飙转:此句谓人事无定,在光阴中随风四散,漂泊不定。飘蓬:飘飞的蓬草。 比喻人事的飘泊无定。惊飙(biāo):狂风。

(3)认河流:从河流的走向来辨别方位 。

(4)茂陵:指明十三陵之宪宗朱见深的陵墓,在今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

(5)行殿:行宫。皇帝出行在外时所居住之宫室。唐李昂《戚夫人楚舞歌》:“风花菡萏落辕门,云雨徘徊入行殿。”

(6)梵呗:佛家语。谓作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经师论》:“原夫梵呗之起,亦肇自陈思。”陈思,曹植。

(7)琉璃火:即琉璃灯,寺庙中点燃之玻璃制作的油灯。

(8)塞雁:大雁远渡,随季节而在江南、塞北之间往返。

(9)宫鸦:栖息在宫苑中的乌鸦。

创作背景

词写路过十三陵时的感触,或当与《好事近·马首望青山》同作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当时词人途径弹琴峡,听水声潺潺,响若弹琴,恍然有所感,故提笔写下《菩萨蛮·飘蓬只逐惊飙转》这首词。

文学赏析

纳兰叹兴亡的词并不少见,这首写得尤其别致。

上片开头就是描写那随风飘荡的飞蓬,随着突发的狂风飘零,不知何处。“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实际说的是人生之不定向,人同飞蓬,漂泊天涯,不知道归处在哪,都是匆匆过客。开头七个字,纳兰完全似旁观陈述之人,写景看似自然随意,却足以读出压抑忧郁之感,不免有消极的意味。因用情太深而倍感苦楚,因知己太远而无处倾吐郁结的苦水,如此这般,纳兰也只得感叹行人过尽。这时,他才停下马来,心想该臻认河流,思思去向了,即“立马认河流”,而此时,“茂陵风雨秋”已然出现在眼前。构述巧妙,让茂陵的出现颇为合理,亦融进了萧瑟的风,可见纳兰来到此处,有所思,有所虑,有所郁结,像要寻些什么来慰藉自己。

下片起写茂陵之景,“寂寥行殿锁,梵呗琉璃火”,白描写景,反复吟读,满是苍凉之感,纸间散发出的全是悲苦的气息。行殿之索,梵呗琉璃,都是历史沉淀的标志事物。历史浩瀚,时光流转,那些兴盛的朝代,早被铜锁锁于时空深宫之中,褪去当年屋瓦楼阁金碧辉煌的琉璃,只剩梵呗声声,琉璃灯微亮,涌着安洋的经文,亮着高墙里的微火,最终,只留下塞雁与宫鸦仍旧盘旋。

《菩萨蛮·飘蓬只逐惊飙转》整首词虽然几乎全是白描写景,可是苍凉之感跃然纸上。最后一句最为突出:“山深日易斜”,日斜即为日落,山深日易斜,这是一个精彩的无理句段,我们知道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山是否深没有任何关系,但容若却说:在这里,因为山很深,所以,太阳很容易落山。悖谬处见真理,却无比沉重,字字铿锵有力,直落到心底里去,耐人深思,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清代词人,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出生于满州正黄旗。自幼天资聪颖,18岁考中举人。公元1676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曾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

参考资料

  • [1](清)纳兰容若著.苏缨注评,纳兰词.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07.第141页
  • [2](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2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