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溪

弭棹凌奔壑,低鞭蹑峻岐。

江涛出岸险,峰磴入云危。

溜急船文乱,岩斜骑影移。

水烟笼翠渚,山照落丹崖。

风生蘋浦叶,露泣竹潭枝。

泛水虽云美,劳歌谁复知。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泥溪》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排律。此诗描写泥溪一带山水雄奇艰险的景象。开头刻画急流峻岭畏慑行人的情态,接着描绘船出峡口与马行斜岩的情景,最后慨叹行旅之劳顿。在艺术方面,诗人运用出色的对句进行描写,并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诗旨。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弭棹(2)凌奔壑(3)低鞭(4)蹑峻岐。

渡过奔腾的溪流,停下船来换乘马匹,低垂着马鞭小心翼翼地攀登在险峻的山间小路上。

江涛出岸险,峰磴(6)入云危。

回首俯视,山下江涛像要冲出江岸一样惊险;举目仰望,通往山顶的石阶仿佛没入云彩般高不可攀。

溜急(7)船文乱(8),岩斜骑影移(9)

山下水流湍急,航船划开的水波马上就变得紊乱了;山上岩石横斜陡竖,身下坐骑的影子飘忽不定。

水烟笼翠渚(10)山照(11)丹崖(12)

水流激起的雾霭笼罩着翠绿的江渚,山中的斜阳映照着色彩绮丽的崖壁。

风生蘋浦(13)叶,露泣(14)竹潭枝(15)

微风从水边浮萍的叶子上生起,露珠从水潭边的竹子的枝叶上一滴滴地滑落。

泛水(16)虽云美,劳歌(17)谁复知。

坐船在江上飘荡、骑马在山中游玩虽是美事,但船工、马夫所唱的又累又饿的悲歌又有谁能够理解?

注释

(1)泥溪:溪水名,又名龙溪水,一名龙门溪。

(2)弭棹:按住船桨。

(3)凌奔壑:渡过涧峡中湍急的流水。凌,渡。奔壑,涧峡中的急流。

(4)低鞭:低垂马鞭。

(5)蹑峻歧:攀登高山。峻歧,峻峭,指高山。

(6)峰磴:通往山顶的石阶。

(7)溜急:水流湍急。

(8)船文乱:船行水面所荡出的纹溜称船文,因水流湍急,故而纷乱不齐。

(9)骑影移:坐骑的影子随着山路的倾斜弯曲而不断变化。

(10)翠渚:草木葱绿的小岛。

(11)山照:山中的夕照。

(12)丹崖:被夕照映红的山崖。

(13)蘋浦:生长蘋草的水边。

(14)露泣:露珠滚动。

(15)竹潭枝:生长在深水岸边的竹枝。

(16)泛水:坐船在水上漫游。

(17)劳歌:指劳动者所唱的民歌。

创作背景

这首《泥溪》诗当作于王勃被逐出长安后南下入蜀之后,时间大约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当与《麻平晚行》作于同期。

文学赏析

这首诗刻画了泥溪山水雄奇艰险的景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对劳动人民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诗人牵马登上高山的岔道,面对江涛、峰磴、船文、骑影、洲渚、蘋叶、露珠等,发出了“泛水虽云美,劳歌谁复知”的感慨。结句用对比的方式表现了劳动者的辛苦。诗人自愧的心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关心同情及为劳动人民的苦难鸣不平的思想也从这两句诗中毫无保留地表现了出来。

这里对劳动人民苦难的描写虽是停留在表面上,但在初唐初步繁荣的社会中,作者看到了在表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的这一极不合理的现实,并用诗的形式把它如实地反映出来,恰恰证明了王勃的高明之处。这正是诗人眼睛向下,笔触伸向下层人民的典型范例。

此诗在艺术形式上还留有宫廷诗的痕迹。为了适应排律的要求,诗人对句法进行了调整,如第二联和第九联,就是重新安排了语序而符合排律的措辞标准。诗人还安排了一连串出色的描写对句,将水行的危险和陆行的危险相对。这些对句所表现的景象固然奇异、美丽,却不是出自对自然界的奇特景象及细节的观察,而是通过句法曲折而获得新鲜的感受,这正是宫廷诗的旧习。

作者简介

王勃

王勃(诗杰)

唐朝文学家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学者文中子王通之孙,唐代诗人。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因作文得罪唐高宗而被放逐,漫游于蜀中。后补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年二十七,因渡南海探望父亲,溺水受惊而死。工诗能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