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归次秋浦界清溪馆

万里猿啼断,孤村客暂依。

雁过彭蠡暮,人向宛陵稀。

旧路青山在,余生白首归。

渐知行近北,不见鹧鸪飞。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北归次秋浦界清溪馆》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旅愁诗描绘了诗人晚年遭贬后北归的沉重心情,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物境遇的对比,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氛围,凸显了人生的无常与沧桑。全诗对仗工整,用词考究,淡苦有味。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万里猿(4)断,孤村(5)客暂(6)

万里旷野,猿声不间歇地叫着,我在这孤冷的小村中暂时住下。

雁过彭蠡(7)暮,人向宛陵(8)稀。

傍晚时分,大雁飞过了彭蠡湖,去宛陵的人已很少了。

旧路(9)青山在,余生(10)白首归。

来时的道路,青山依然存在,归去的我却是贬后余生,白发苍苍。

渐知(11)行近北,不见鹧鸪(12)飞。

凭感觉知道渐渐地接近北方家乡,可仍然不见有老家的鹧鸠飞起飞落。

注释

(1)次:旅途留宿。

(2)秋浦:唐县名,属宣州。故城在今安徽贵池境内。

(3)清溪馆:清溪,水名,在安徽含山县西南。源出马子砚,西南流,注入栅水,谓之清溪口。清溪馆为建于清溪口之客舍。

(4)啼:叫。相传猿叫甚哀,听猿叫而生悲哀之感是古人常写的内容。

(5)孤村:指偏远小村。

(6)依:依靠。此指暂住小村。

(7)彭蠡:古泽薮名,在今江西鄱阳湖一带。

(8)宛陵:古县名,汉初置。治所在今安徽宣城,为江南通往浙江的要道。

(9)旧路:指诗人被贬去时走过的道路。

(10)余生:指遭贬谪而未死,仍然活着。

(11)渐知:慢慢地知道。

(12)鹧鸪:鸟名,常向日而飞,畏霜露,早晚稀出。鸣声似曰:“行不得也,哥哥。”

创作背景

乾元二年(759),刘长卿约三十四岁时,因遭人毁谤议贬南巴(今广东电白县东)县尉。贬谪之前刘长卿的官职为苏州长洲县尉,故须从苏州启程,往南经湖州、衢州、饶州,乃至洪州。宝应元年(762)夏,唐代宗即位大赦,刘长卿量移浙西。《北归次秋浦界清溪馆》这首诗即作于由洪州量移浙西的回程中。

文学赏析

《北归次秋浦界清溪馆》这是一首旅愁诗,极写诗人遭贬后老年归家的悲苦心境。气氛渲染浓烈,突出了诗人的无限凄苦之状。读后给人一种压抑感,空落感,凄凉感。首联,人猿对写。本来猿就是易引起悲愁的动物,这里又写猿在万里旷野上长吼,其声凄惨难闻。人又是孤村暂住,孤村又是孤人,没有暖意,没有热情,天气渐冷,一片萧条景象。颔联,人雁对比。秋末冬初,大雁南飞的多,人们向北归家的少。雁尚成群结队不孤单,人却受谗遭贬无伴侣。颈联是人与自然景色,时间前后的对比,更显人的境况寂寞。来时的道路青山依然存在,容貌未变。人虽然归去,却是贬后余生,满头白发了。那种物长人短的感觉又侵袭了诗人的心间。每联都用对比,更加深了诗人的忧虑,再现诗人心境的黯淡。对仗工整,用词考究,显出诗律的严谨。最后一句“不见鹚鸠飞”,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急切想念和归心似箭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刘长卿

刘长卿

唐朝时期大臣、诗人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参考资料

  • [1]范凤驰.新选唐诗精华.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131-132
  • [2]陈元生.历代长江诗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628-629
  • [3]周蒙.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5).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