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观潮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

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

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瑞鹧鸪·观潮》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上片写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活泼的形象。下片写钱塘江退潮,弄潮儿唱起“使君诗”作为送潮曲。此词语言平实,亲切有味,用笔精炼含蓄。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1)

青山影里舞动着小红旗,我是江南踏浪弄潮的小伙子。

拍手欲嘲山简(2)醉,齐声争唱浪婆(3)词。

拍手想笑我如山简酩酊醉,两岸观众齐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4)

西兴渡口赛舟的帆刚落,渔浦山头的太阳还没有偏移。

侬欲送潮歌底曲(5)?尊前还唱使君(6)诗。

我想送潮该唱哪一支曲?对酒还应高歌陈太守作的诗。

注释

(1)踏浪儿:参加水戏的选手。

(2)山简:字季伦,晋时人,好酒,《晋书》记载当时的儿歌嘲他“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3)浪婆:波浪之神。

(4)欹:通欹,倾斜。

(5)歌底曲:唱啥子歌曲。底,什么。

(6)使君:指杭州太守陈襄。是日作者与陈襄同游。陈襄字述古,在当时也是有名的诗人。

创作背景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说:“熙宁六年,任杭州通判,因八月十五日观潮作诗五首,写在安济亭上。”其诗即《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十指出:“八月十五日观潮,题诗安济亭上,复作《瑞鹧鸪》词。”合而观之,可知《瑞鹧鸪·观潮》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八月。

文学赏析

浙江钱塘潮本是大自然的奇观,自唐以来,天下闻名。在词苑中,最早阑入这一「伟观」的,要数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之二:「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宋初潘阆在《酒泉子》十首之十中对此也有颇见精采的描写:「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如此雄奇的自然景观,对于通判杭州的东坡来说,确实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直到判杭的第三年中秋节,东坡纔得到了观潮的机会,并留下了诗词作品。这首词有比较独特的表现角度。如果说《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只是综括地写看潮时所见所感,显得既深厚又驳杂的话,那么这首词便是侧重写大显身手的弄潮儿,换言之,作者摄取了钱塘潮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因而显得比较单一和明朗。

上阕写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活泼的形象。他们开始出现在两岸观众面前的形象是:「碧山影里小红旗」。远处的青山是自然背景,江潮从那儿汹涌而来,影影绰绰的,江面上闪现出一面面鲜艳的小红旗。这真可说是万绿丛中数点红,显得格外耀眼。词的第一句以高大的「碧山」来突出「小红旗」,这是一种衬托:而以「小红旗」来写人——弄潮儿,这又是一种衬托。试想脚踩怒涛,手执红旗,劈波斩浪,如履平地,这需要过硬的水上功夫。周密在《观潮》中写得好:「吴儿善泅者数百,······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潘阆的《酒泉子》词也不乏生动的描写:「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此词则是抓住特征性的事物,以物写人,以简写繁,可谓别具手眼。接着第二句交代了人的身份:「侬是江南踏浪儿。」这也流露出万顷波中得自由的水上健儿的自豪感。这「踏浪儿」与「小红旗」前后相互映发,相互补充,是理解前文以物写人的依据。三、四句进一步写弄潮儿的诙谐与活泼:「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大意是说,晋朝的山简虽然洒脱不拘,是个名士,却是个酒鬼,还是很可笑的,大家都齐声争着唱起拜浪婆的歌词。水上健儿们不仅在作体育表演,而且在作文娱表演,并透露出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

下阕写钱塘江退潮,弄潮儿唱起「使君诗」作为送潮曲。过阕「西兴渡口」两句,写渡口落帆、山头红日这些静态的景物,一方面显示出时间的推移,暗示弄潮儿的水上表演已持续了数小时之久;一方面又暗写钱江已退潮,由下文「送潮」二字也可以明白地看出来。好比一场戏,只把布景显现出来,而戏中的情节却秘而不宣,留给观众去想象,这是词人用笔精炼、含蓄的表现。结拍两句紧承前文,点明「送潮」,并顺便提及与己同游的知州陈襄,显得不亢不卑。

这首《瑞鹧鸪》与其说是写景词或山水词,不如说是风俗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当时杭州文化习俗一个历史的记录。显而易见,作品用了代言体,以弄潮儿的口吻展开叙写,亲切有味。作品也受到了民歌风调的影响,能给人以质朴自然的美感。这首词,很像唐代诗人刘禹锡深受民歌熏陶的《竹枝词》、《浪淘沙》词一类作品。仅此一端,可以看出,东坡在词创作中是受到了多方面的滋养的,唯其能吸纳百川,才能最终形成「沧海横流」的景象。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 [1]徐培均.苏轼诗词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115-116
  • [2]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07 :94
  • [3]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