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梭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莺梭》是南宋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将黄莺迅速飞行和鸣叫声与织布时梭子联系起来,比喻奇特而贴切。后两句句奇峰突起,由黄莺如梭而联想到洛阳那繁花似锦的大好春光,莫非由飞来掷去的黄莺所织成。这首诗真情寓真景,自然流畅,显得轻松,恰到好处,反映了作者对美丽春光的赞叹和无限爱惜的感情,和南宋统治者对沦陷区河山的漠然无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掷柳迁乔(1)太有情,交交(2)时作弄机声(3)

春天,黄莺飞鸣迅速,穿梭于园林之间,时而在柳树上,时而在乔木上,似乎对林间的一切都有着深厚的情感。黄莺的啼叫声就像踏动织布机时发出的声音一般。

洛阳(4)三月花如锦(5),多少工夫织得成(6)

洛阳三月,百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犹如锦绣。你看那些辛勤的黄莺正忙碌于园林之中,正是它们,费了多么大的工夫,才织成如此壮丽迷人的春色啊!

注释

(1)掷柳迁乔:掷柳:从柳枝上投掷下来,这里形容黄莺在柳枝间飞下时轻捷的样子。迁乔:迁移到高大的乔木上。这里形容黄莺往上飞时轻快的样子。

(2)交交:形容黄莺的鸣叫声。

(3)弄机声:开动织布机发出的响声。

(4)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5)花如锦:花开得像锦绣一样美丽。花,指牡丹花。

(6)织得成:织得出来,织得完。

创作背景

刘克庄是南宋诗人,他诞生之年,距徽、钦二帝被俘、北宋夜亡的靖康二年(1127)已达六十年之久,此时的洛阳早已沦陷金人手中。诗人作此诗把想象中的洛阳写得很美,意在使南宋王朝励精图治,收复失去的美好河山。

文学赏析

《莺梭》这首诗描写了农历三月期间,洛阳花开似锦的美好春光。诗的大意说:黄莺在柳林里像穿梭般地飞上飞下,穿来穿去,对春光有无限情意;不时地发出“交交”的鸣叫声,这声音又好像开动织布机时的响声。农历三月季节,洛阳的花儿万紫千红,开得如同锦绣一般美丽,这些彩锦不知得用多少功夫才能织得出来。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作品。全诗中没有一个春字,而洛阳春天锦绣一样的美丽景色却跃然纸上。诗在这里选取了莺鸟和柳树两种素材。鸟儿在丝丝的柳绦中飞舞,让人很容易得想起丝线织成的绣品,而嘈杂的鸟鸣声也好像机器的声音,因此和莺梭这个题目很贴切。后一句有点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意思,洛阳那么大,莺鸟竟然将它装点得五彩斑斓,那要飞得非常久,花非常多的功夫。而三月的洛阳也是因为有手工业者辛勤劳动才使人们能衣着亮丽,使三月的洛阳真正艳丽似锦绣的。

黄莺在这里是被赞美的,它的勤劳换来了洛阳的美丽,而这里面如果没有春天的力量,鸟儿固然不会飞来编织锦绣,柳树的枝条也没有翠绿的颜色,织起来也就不会那么艳丽了。所以赞美黄莺其实就是在赞美春天的勃勃生机,赞美春天带来了万物的欣欣向荣。诗人心中对春天的崇敬之情,通过“多少功夫织得成”来表达,一句感叹将情绪宣泄了出来,和前面的诗句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莺梭》这首诗善于用明暗的比喻。把柳莺的飞下飞上喻为莺梭,把它的“交交”鸣叫声喻作机声,把洛阳盛开的花儿喻作锦绣,这些比喻形象、生动、传神。在古代写景咏物的小诗中,这也是很有名的一首。

作者简介

刘克庄

刘克庄

南宋豪放派词人、文章家、诗论家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初名灼,师事真德秀。以荫入仕,淳祐六年(1246)赐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诗词均擅,是南宋江湖诗人,辛派重要词人。著述宏富,今存有《后村先生大全集》,词集有《后村别调》。

参考资料

  • [1]王少都.牡丹诗选注:白山出版社,2013:117-118
  • [2]张琪.千家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4:132
  • [3]包和平.书画千家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