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徐邈能中酒圣贤

徐邈能中酒圣贤,刘伶席地幕青天,潘郎白璧为谁连。

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恨无人借买山钱。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浣溪沙·徐邈能中酒圣贤》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上片赞扬了徐邈、刘伶的旷达、洒脱,并表现了苏轼自己的向往之情。下片则抒写了苏轼自己欲做忠臣而不得,欲做隐士而不能的无奈心境。全词,借古喻今,将三个历史人物来隐喻三个现实人物,表达了苏轼的政治处境与适应心境。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徐邈(1)(2)酒圣贤(3)刘伶(4)席地幕青天,潘郎(5)白璧为谁连。

徐邈醉得连酒的清浊能辨,刘伶以地为坐席以青天作帐幕,夏侯湛死后,潘安和谁合称连白璧。

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恨无人借买山钱(6)

没有什么办法不让新白发增添,不如归葬于家乡熟知的青山上,抱恨没有人借给我购田买房隐居的钱。

注释

(1)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三国时期魏国初建,官至尚书郎。

(2)中:醉昏。

(3)酒圣贤:言酒的清浊。

(4)刘伶:魏末晋初的文人,“竹林七贤”之一,字伯伦,沛国人。著《酒德颂》一篇。

(5)潘郎:即潘安,又名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6)买山钱:购买田房隐居的钱。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苏轼将从黄州离任去汝州,不断与挚友出游黄州名胜,出入于酒店食家,对饮言欢,感旧抒怀作《浣溪沙·徐邈能中酒圣贤》该词。

文学赏析

上片,藉赞扬古代贤明之士来表达对同情者的仰慕之情。「徐邈能中酒圣贤」,是隐喻徐得之的直言相谅,秉性修甚,颇有徐邈能识酒的清浊(世道清浊),醉而不问公事的洒脱气质。「刘伶席地幕青天」,是隐喻刘伶年隐居乡间,简从陋出的生活和贤明放达的性格,如同「竹林七贤」之一刘伶「屋无室庐,幕天席地」的旷达胸怀。「潘郎白璧为谁连」,是隐喻诗人潘大临与挚友的友善。两者分离,东坡发出「潘郎白璧为谁连」的哀叹。东坡有意将古之徐、刘、潘三贤才与今之徐、刘、潘三贤才同姓偶合,为的是表达东坡向慕贤明,追求旷达的处世观。

下片,直抒欲回朝不成,真做隐士又无奈的仕宦观。「无可奈何新白髮,不如归去旧青山」,点明东坡目前的「无可奈何」的政治处境和「新白髮」的衰老生命。东坡离开黄州友善的人後感到寂寞孤独。即是死後,不如归葬於家乡的青山秀水边。这是东坡视死如归的坦荡的生死观。「恨无人借买山钱」,进一步写自己欲回朝不得,欲隐居不能的无奈愁绪。一个「恨」字道出了这種衹能退步、安居现状的随缘心态。

《浣溪沙·徐邈能中酒圣贤》全词,运用三个历史人物来隐喻三个现实人物,再由三个现实人物而联想到东坡自己的政治处境与適应心境,可谓借古喻今的绝妙构想。文字含蓄精练,蕴涵着豐厚的思想情感,是东坡感旧词作中的佳作。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 [1]苏轼.苏轼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39
  • [2]苏轼原著;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上).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47
  • [3]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47-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