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亭

颍上风烟天地回,颍亭孤赏亦悠哉。

春风碧水双鸥静,落日青山万马来。

胜概消沉几今昔?中年登览足悲哀。

远游拟续骚人赋,所惜忽忽无酒杯。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颍亭》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对颍亭美景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置身于颍亭美景时的悠然自得心情;又因处战乱年代,更加怀想过去的太平日子,加留恋眼前的如画境界,而发出了“胜概消沉几今昔”的深痛感慨。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颍上(2)风烟天地回,颍亭(1)孤赏(3)悠哉(4)

清泠的颍水飘散着风烟,寥阔的天地默默地旋回,我来到颍亭独自眺赏,心情也觉得悠哉游哉。

春风碧水双鸥静,落日青山万马来(5)

春风吹拂着澄碧的河水,更显出那对鸥鸟神态恬静,落日映照着起伏的群山,就好似万匹骏马飞奔而来。

胜概(6)消沉(7)今昔(8)?中年登览足悲哀。

美景良辰一幕幕烟消云散,古往今来有多少沧桑迁改?中年的我来此登览,更感到时光流逝令人悲哀。

远游(9)拟续骚人赋,所惜忽忽无酒杯(10)

远游他乡的我,有心续写骚人的辞赋,只可惜匆匆而来,没有美酒遣兴抒怀。

注释

(1)颍亭:在今河南登封,地处颍水上游。

(2)颍上:颍水之上。颍水,河名,源出嵩山西南。

(3)孤赏:独自观赏。

(4)悠哉:闲适的样子。哉,语气词。

(5)万马来:比喻群山起伏,如万马奔来。

(6)胜概:美丽的景色。

(7)消沉:消融,隐没。

(8)今昔:现在和从前,这里用来表示岁月的流逝。

(9)远游:在这里语意双关,既指诗人自己的离家远走,也指屈原的《远游》。屈原作《离骚》,因此称他为骚人。

(10)无酒杯:意为无酒助兴。

创作背景

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元好问辞去权国史院编修的职务,返回登封,来到颍亭游览,游览时写下《颍亭》该诗。

文学赏析

首联生动地描绘出颍亭那倚山带水的地理形势,烟云草树的秀丽景色。在这样的地方建亭作为游赏之处,确是意趣超然。无怪元好问一个人也来“孤赏”。

颔联写景极妙,上句写水,色彩碧绿,是春风所染;下句写山,色彩苍青,因为有落日斜晖。两种景物一小一大,一优美一雄壮,交相辉映。“双鸥静”是实写,所谓“静”是相对而言的,是悠闲自若的样子,是“动”的一种形态;“万马来”是比喻,是虚写,是群山峻岭给诗人意识中造成的印象,有万马奔腾的气势,实则是事物的静态。以静写动,以动写静,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颈联用“胜概”这一美丽的景色,来表示美好的生活。自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三十二岁的元好问在汴京登进士第起,元蒙进逼,国势危殆;仕途多舛,宦海浮沉。直至三年后,他三十六岁时又中宏词科,才正式就选。经过这些波折,诗人强烈地感到“胜概消沉几今昔,中年登览足悲哀”,害怕一切美好的事物会随时间而消逝。

尾联承接颈联而作。在几经“消沉”的特定心境下支配下,他游览颍亭时想写一首“远游”的诗,但没有写成,原因当然不仅仅是“匆匆无酒杯”了。当时,诗人居家登封,到邻县的颍亭游览绝不能说远,而只能理解为他为避蒙古兵祸从秀容移家登封了。因此这两句诗是对时遭离乱的感叹,有很深的社会内容。

《颍亭》全诗运用对比手法,把一般的修辞格转化为创造诗歌形象的艺术表现方法,从而描绘出一种意境,获得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全诗第三、四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造成强烈的反差,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

元好问

元好问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参考资料

  • [1]郑力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57-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