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题崇福寺禅院》是唐代诗人崔峒游览崇福寺禅院时所赋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紧扣“禅院”二字行文,描述了诗人在崇福寺禅院的所见、所闻、所感,体现了诗人对清逸闲适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造语雅洁,清迥脱俗,透射出深深的禅意。
译文注释
译文
僧家(1)竟何(2)事,扫地与焚香。
出家人从早到晚有什么事,只是打扫寺院,焚烧香烛而已。
清(3)磬(4)度(5)山翠,闲云来竹房(6)。
清越的磬声透过蒙蒙的岚霭传来,悠闲的白云从竹边僧舍飘过。
身心尘外(7)远,岁月坐(8)中长(9)。
我的身心远远飘浮在尘世之外,岁月在打坐中淡然逝去。
向晚(10)禅堂掩(11),无人空夕阳。
夜幕之时,禅房门扉掩闭,禅院空无一人,只剩下天边一抹残阳。
注释
(1)僧家:僧人,和尚。
(2)竟何:一作“更无”。竟:从头到尾。
(3)清:清越。
(4)磬: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这里泛指寺庙里的钟声。
(5)度:绕过。
(6)竹房:指僧舍,禅房。
(7)尘外:世外。
(8)坐:打坐,僧道修行方法的一种,闭目盘腿,手放在一定的位置上,断除妄想。
(9)长:长远。
(10)向晚:临近晚上的时候。唐白居易《岁晚旅望》:“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
(11)掩:一作“闭”。
文学赏析
《题崇福寺禅院》这首诗乃是题于寺院禅房之作,全诗紧扣“禅院”二字行文,体现的是佛家的虚空思想。
此诗首联在一问一答中描写了僧人的日常生活。看似平常的“扫地”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教义。扫地有五种德,世尊曾亲自扫地,以为教育。佛教里面有一个经典的故事,载于《毗奈耶杂事》:释迦牟尼在一个叫逝多林的地方,看见地上不是很干净,就立即拿起扫帚准备清扫。这时弟子们都闻迅赶了过来,看到佛祖亲自扫地,于是大家都纷纷效仿佛祖,一起扫地。扫完后佛祖坐下来和众弟子聊天说道。他说,扫地有至少五种好处,一是可以让自己的心更加清净,二是可以让他人的心更加清净,三是可以方便大家,四是可以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五是热爱劳动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有位大阿罗汉周利槃特迦就是以扫地而开悟的。焚香,是一种仪式,其目的一是在于供养十方圣贤;二是表示常以佛法熏习自心,以期正果。在这种看似并不繁琐的仪式里,其实体现的是敬香者心中的神圣与敬畏以及发自内心深处的虔诚。首联二句阐明了一个富有哲理性的问题:以一颗干净、庄重的心面对生活,心清静,世界自然清静。颔联刻画风景,很有佛法特色。磬是种法器,其音清越,能助人道心。闲云更是妙喻僧人心闲常自在,如“片云闲似我,日日在禅扉”(皎然《寄昱上人上方居》)所说。颈联是僧人坐禅时的体悟。只是觉得身心寂静,远离了喧嚣称世,更重要的是远离了客尘烦恼。相对的时间也已超越,无尽的岁月可以入于一念,而也可于一念中见三世。尾联展现了一幅禅境:在这样的幽静中,日暮西照,禅门轻掩,院中了无人影,离尘之清净顿现眼前。“无人空夕阳”一句历来为人所推崇,有人评曰:世界静寂得连夕阳斜晖都“空”无了,那是一个何等美妙的禅悦境界。
诗人精于炼字。诗中“清”“闲”“远”“长”“掩”“空”等字,很好地营造出一种虚无缥缈、阒然无声的境界。此诗清空流丽,与盛唐诗之雄健豪爽迥然有别。
作者生当大历艰难时世,常藉谈玄抱佛以求解脱和超越。他到佛寺去不是参禅礼佛,而是藉佛寺隔绝人寰、空寂幽清的环境、氛围来排除外界带来的过多的悒郁、焦虑和痛苦,在山林的宁静清新、真淳野逸中体悟生命的任真自得,寻求让焦躁不安的灵魂得到安栖的精神憩园,从而开辟出一条超然高蹈的心灵依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