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楼桑村汉昭烈庙

问楼桑、故居无处,青林留在祠宇。荒坛社散乌声喧,寂寞汉家箫鼓。春已暮。君不见、锦城花重惊风雨。刘郎良苦。尽玉垒青云,锦江秀色,办作一丘土!

西山好,满意龙盘虎踞。登临感怆千古。当时诸葛成何事,伯仲果谁伊吕?还自语。缘底事、十年来往燕南路?征鞍且驻。就老瓦盆边,田仇共饮,携手醉乡去。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摸鱼儿·楼桑村汉昭烈庙》是金末元初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写寻访刘备故居时的所见所感,歇拍三句一字千钧,令人感叹,下片写登临怀古之思,在对诸葛亮的责备之中,透出对金朝权臣的诘难,结拍三句写自己心灰意冷,将与田舍翁共饮长醉,感情十分沉痛。全词善于化用前人诗句,自然浑成,如同己出。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问楼桑、故居无处,青林留在祠宇。荒坛(3)散乌声喧,寂寞汉家箫鼓。春已暮。君不见、锦城(4)花重(5)惊风雨。刘郎(6)良苦。尽玉垒(7)青云,锦江(8)秀色,办作一丘土!

刘备,你奋斗了一辈子,到今天,连你的故处都不知何在,你不过在成都拥有一座坟墓,何苦当初呢?昭烈庙前祭祀的人群与像前香火都已经消散冷落,只能听到乌鸦的喧闹,汉家的箭鼓早已寂寞,已变成异族的天下。暮城风雨,锦城花重,刘备和他的蜀汉政权,没有经住时代的风雨的袭击。刘备历尽辛苦,据有西川,终于还是不保,听任那戴着青云的玉垒山和秀丽的锦江水,为他“办作一丘土”,埋葬了。

西山(9)好,满意龙盘虎踞(10)。登临感怆千古。当时诸葛成何事,伯仲(11)果谁伊吕(12)?还自语。缘底事、十年来往燕南路?征鞍(13)且驻。就老瓦盆边,田仇(14)共饮,携手醉乡去。

大金建都燕京,满以为地势好,但也被迫南渡,又至灭亡,悲愤感怆。当时诸葛亮为治国的贤相又能怎么样呢?果真能与伊尹、吕尚的功业相比吗?心里想,缘于何事,也许就是这十几年来往在燕南路?征马的队伍将要停驻。算了吧,还是守着这块乡土,和农夫一起喝酒,到醉乡去寻找安乐吧!

注释

(1)摸鱼儿:词牌名,又名“买陂塘”“双蕖怨”“迈陂塘”“山鬼谣”等。以晁补之词《摸鱼儿·买陂塘》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句六仄韵,后段十一句七仄韵。

(2)楼桑村:汉昭烈帝刘备的家乡,在今河北涿县。

(3)社:此指春社,古代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称春社。

(4)锦城:锦官城,成都的别称,刘备建都于此。

(5)花重:指花被雨湿而加重。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6)刘郎:刘备。

(7)玉垒:山名,在今四川境内。

(8)锦江:岷江支流,自四川郸县流经成都域西南。杜甫《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五垒浮云变古今。”

(9)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

(10)龙盘虎踞:形容地形雄壮险要。

(11)伯仲:不相上下。

(12)伊吕:伊尹和吕尚,旧时并称为贤相。

(13)征鞍:征马。

(14)田仇:田畴,仇通“畴”。

创作背景

金末词人元好问于癸卯(1243年)九月客燕京(今北京)。这年冬天,他由燕京回太原,道出范阳(即涿县),词人凭吊了汉昭烈庙,写下了《摸鱼儿·楼桑村汉昭烈庙》该词。词人本是金代臣子,写作该词时他已是54岁的年龄,这时金已亡10年了。由于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所以作者在词中抚今追昔,吊古伤今。

文学赏析

《摸鱼儿·楼桑村汉昭烈庙》该词上片从向楼桑村询问刘备故居起调,引出刘备的“祠宇”。紧接着以“荒坛”两句直笔描述眼前祠宇的苍凉与寂寞,转入咏叹。“乌声”,是“社散”之后的自然之景。人们于社日(从“春已暮”看,似是春社) 祭神散场之后,乌鸦飞来,争食残留的祭品,景象与辛弃疾《永遇乐》“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略同。着“乌声喧”(意当是鸦声喧闹)一景,并非写祠宇中的热闹,相反,正是为了渲染其苍凉,上应“荒坛”,同时也未尝不是金亡之后那个特定时代的缩影。“春已暮”,特写节候,开启“锦城花重惊风雨”一层。杜甫诗《春夜喜雨》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句,但这里却不象杜诗写得那样柔和,而用了一个“惊”字,是惊“风雨”,也是惊“春暮”。春暮风雨,锦城花重,不仅时序惊心,亦暗指时代政治的“风雨”可惊。刘备和他的蜀汉政权,就没有经受住那时代风雨的袭击。 “刘郎良苦”,指刘备。“玉垒”“锦江”等,取杜诗《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沉变古今”句意。玉垒、锦江,一山一水,皆在四川境内。这几句说刘备历尽辛苦,据有西川,终于还是不保,听任那戴着青云的玉垒和秀丽的锦江水,为他“办作一丘土”,埋葬了。言词之中,明显地流露着作者的同情、惋惜、悲悼的思想感情,极尽抚今追昔吊古兴叹之意。遗山另有《蜀昭烈庙》诗,中有“荒祠重过为凄然”、“锦官羽葆今何处?半夜楼桑叫杜鹃”等句,意与情均较显豁,可作理解此词的借鉴。

词的下片,先以“西山好”两句转写眼前现实。这里的“西山”,盖指北京西郊的西山,此山为太行山支脉。遗山癸卯在燕,曾登临,作品中也几次提到这里的“西山”,如《鹧鸪天》“八月芦沟风露清,只有西山满意青”,《出都诗》(之二)“留在西山尽泪垂”,其文《临锦堂记》“可以坐得西山之起伏”等,皆是。这里的“西山”云云,带有回忆的意味,且词人虽身在楼桑,但出都未远,西山如在目前。在遗山看来,西山是很好的(可以“满意”的)“龙盘虎踞”之地,可是金朝已遭焦土之变,物是人非,故有“登临感怆千古”之慨。“诸葛”两句,即是词人“感怆千古”的内容:由自己的国变而想到蜀汉的灭亡,悲愤感怆,不禁对诸葛亮的功绩与评价,也产生了疑问。杜甫对诸葛亮早有“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咏怀古迹五首》) 的评价,至于诸葛没能完成国家的统一,杜甫归结为“运移汉祚”。词人则不以为然,他以“成何事”责问诸葛,而以“伯仲果谁伊吕”动摇杜甫的结论,“果”字不仅表示了强烈的质问,而且也具有明显的否定语气。这是词人由自己的国变而引起的激愤之词。悲痛无以排解,只得就田翁痛饮,遁人醉乡以求片刻解脱而已。这里貌似旷达,实际上正是悲痛已极的表现。末三句取杜甫《少年行》“莫笑田家老瓦盆,共醉终同卧竹根”句意。

《摸鱼儿·楼桑村汉昭烈庙》全词符合张炎“深于用事,精于炼句”的这一论断(《词源》)。该词用事引典较多,仅以杜诗来说,就直接引用了《春夜喜雨》(之五) 。像刘备、诸葛亮这些历史人物和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正史皆有记载,但词人并不去直接取之于史,而是取之于诗,既借用了诗中所反映的史实,又兼采了这些诗的艺术精华,再熔进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时代意识,进行再一次艺术加工,从而铸为新词,这是一种积极的引用法。词人在引用杜诗时,重新铸造的痕迹明显,如杜诗“花重锦官城”,花受春夜喜雨的滋润,“重”中充满欣喜,而元词中加一“惊”字,而且突出了“风雨”,把原诗中的欣喜,一扫而光,熔进了元代那个特定的时代气质和词人特定的思想感情,一字之变,境界全异。

作者简介

元好问

元好问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参考资料

  • [1]齐石宜.摸鱼儿.东方出版社.2001年.37-38
  • [2]周殿富.三国大传(第二卷).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3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