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匪囊中物,何坚不可钻。

一朝操政柄,定使冠三端。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笔》是唐代诗人杨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前两句把笔和锥子对比,突出了笔的用途无坚不摧;后两句把笔端和刀端、舌端相比,表明首先要重视的是笔端,所以作者给笔下一“冠”字。此诗运用典故、比拟、夸张,句句写笔,句句衬人,写得凌厉果断,锋芒四逼。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匪囊中物(1),何(2)不可钻。

虽然它不是能脱颖而出的物件,但无论多坚硬的东西它都能钻穿。

一朝操政柄(3),定使冠三端(4)

有朝一日掌握了朝政大权,定会居三端之首谁都听它调遣。

注释

(1)匪囊中物:匪:同“非”。囊中物:典出“毛遂自荐”。战国时,平原君为解邯郸之围,需要有文武全才的食客同往。平时并没显露才能的毛遂自荐前往。平原君认为,人的才能就像在囊中的锥子一样,用不了多久就会显露,而毛遂却从未显露,对他的才能表示怀疑。毛遂答道:“现在就请你将我放在囊中吧,看我能否显露才能。”后来他果然帮助平原君解了邯郸之围。杨收在诗里运用典故来说明自己的志向。

(2)坚:坚硬的东西。

(3)操政柄:指掌管朝政大权。

(4)三端:文士的笔端、武士的(刀)锋端、辩士(演说家)的舌端。

创作背景

诗人幼聪悟,十三岁时,其兄杨发欲试其才,一次以咏笔为题,以“钻”为韵,命赋诗,立就。

文学赏析

就艺术手法看这首诗的成功在于对比。首先,把笔和锥子对比。锥子的特点是非常锐利,锋芒毕露,即使处于囊中,迟早也会脱颖而出。笔虽然没有锥子那样的锋尖,但它却比锥子更为厉害,简直是无坚不摧。这里,作者写锥子取其形状,比较具体;写笔取其用途,比较抽象,人们得通过想象进行补充。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看出笔杆子的重要,很不简单。

其次,把笔端和刀端、舌端相比。《韩诗外传》中说:“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作者别具慧眼,他认为三端之中,应以笔为“冠”,其它二端都不能和它相比。因为笔的威力无穷,刚柔并济,柔可胜过舌头,辩士无功;刚可胜过刀刃,武士却步。通过比较,表明首先要重视的自然是笔端,所以作者给笔下一“冠”字。

这首诗用典、比拟、夸张,句句写笔,句句衬人,写得凌厉果断、锋芒四逼,一个抱负不凡、渴望建功立业的少年形象呼之欲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杨收十三岁时写了《笔》,名声大震,被视为“神童”。慕名来访者,踏破了门坎,挤倒了篱笆,他实在有些应接不暇,颇感烦恼。于是写诗挖苦道:“尔幸无赢角,何用触吾蕃?若是升堂者,还应自得门。”

作者简介

杨收

杨收

唐朝宰相

杨收,字藏之,唐朝时期宰相,苏州参军杨遗直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