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

蓟北驰胡骑,城南接短兵。

云屯两阵合,剑聚七星明。

旗交无复影,角愤有余声。

战罢披军策,还嗟李少卿。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战城南》是南朝陈诗人张正见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该诗借古题以抒情,反映出战争的激烈残酷,以及对皇上不惜苦战者的愤懑不平。首两句交待战发之原因及战场,中间四句极写战争之激烈,末两句抒写战罢的感慨。全诗结构谨严,形象生动,气势悲壮,语言简洁凝练,有着凝重端丽之感。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蓟北(1)胡骑(2),城南接短兵(3)

敌人的骑兵奔驰在蓟北一带,城南在进行短兵相接的战斗。

(4)两阵合,剑(5)七星明。

双方的士兵混战在一起,像聚集的云一样,士兵们手中的剑上雕刻的七星花纹更加明亮。

(6)无复影(7)角愤(8)有余声。

众多的旗交织在一起,使旗影都映不出来;号角声愤发的鸣响,余音缭绕不断。

战罢(9)(10)军策,还嗟李少卿(11)

战斗结束后翻阅兵书,嗟叹李陵的失败。

注释

(1)蓟北:古蓟县之北,泛指北部边疆。

(2)胡骑:胡人骑兵。

(3)接短兵:短兵相接。

(4)屯:聚集。

(5)聚:交合。

(6)交:交织。

(7)无复影:由于旗帜遮蔽天日,故而“无影”。

(8)角愤:角,号角。愤,积,郁积而怒懑。

(9)战罢:战争结束。

(10)披:翻阅。

(11)李少卿:即李陵,字少卿 。汉代名将李广之孙,汉武帝时任骑都尉,率步兵五千出击匈奴,战败不幸被俘,朝廷震怒,杀了他全家。

创作背景

南朝自东晋建武元年(318年)立国,历经宋、齐、梁、陈,凡两百七十二年,系立国江南之偏安局面,亦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分裂。由于有之前汉代王朝大一统的辉煌规模,也使得东晋以来士人在南渡以后,时时刻刻以汉家雄风为唯一的帝国怀想,甚至一般汉代典章制度也成为南朝人士在时空思维上的自然投射。这种将南朝时空和汉代时空交糅融合的思维模式,在南朝一百多首边塞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作者虽然身处江南,但是由于特殊的处境,一方面受北方政敌的威逼,一方面又欲效汉代北伐匈奴之威势,所以会以边塞诗来构筑其心灵深处的汉代图腾。

文学赏析

开头两句点出战场及战争的性质。异族骑兵入侵边境,在城南双方军队短兵相接,展开了一场激战。从战场的地理位置,及那个“驰”字,表达出这是一场抵御异族侵入的正义战争。

中间四句,写两军之激战。两阵对圆,尘嚣滚滚,战云凝聚在天空;刀枪剑戟,上下翻舞,有若七星闪耀,旌旗遍野,遮天蔽日,相交处不见天日;号角声声,郁积着愤怒,弥漫长空。作者选用了“云”、“剑”、“旗”、“角”等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绘战场情景,造成一个宏大的战斗场面。并以“屯”、“聚”、“交”、“愤”等字眼形容,将两军相交难解难分、激烈残酷的搏杀场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作者竭力渲染战斗场面的声势,突出了将士的奋勇和战争的惨烈。

最后两句,一场激战过后,禁不住还为那李少卿发出一声长叹。李陵降敌,事出无奈,唯有亲历战争惨酷的人方能理解李陵当时的困境。将军在激战之后清点残部,发现大半人都已战死,此时不由想起李少卿,自然会感慨弥深,嗟叹不已。作者借诗中“战罢披军策”的将军之口,来嗟叹“李少卿”,是在曲折地抒发一种朝廷不恤将士的愤懑。

作者简介

张正见

张正见

南朝诗人

张正见(生卒年不详),字见赜,南朝陈清河东武城人。生年不详,卒于陈宣帝太建中(575年左右),年四十九。年十三,献赋,简文帝萧纲深为赞赏。梁武帝末年,官邵陵王国左常侍。梁元帝立,任通直散骑常侍,迁彭泽令,后避乱于匡俗山。陈武帝受禅,诏为镇东鄱阳王府墨曹行参军,累官至通直散骑侍郎、撰史著士。明人辑有《张散骑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得其诗九十二首。

参考资料

  • [1]斯人.中国历代军旅诗赏析.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110
  • [2]傅三星.大同边塞诗注析.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11:29
  • [3]赵光勇.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1:405
  • [4]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下).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1302-1303
  • [5]卢盛江,卢燕新.中国古典诗词曲选粹 魏晋南北朝诗卷.安徽:黄山书社,2018.08: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