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枝五首·其一
柳枝,洛中里娘也。父饶好贾,风波死湖上。其母不念他儿子,独念柳枝。生十七年,涂妆绾髻,未尝竟,已复起去,吹叶嚼蕊,调丝擫管,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居其傍,与其家接故往来者,闻十年尚相与,疑其醉眠梦物断不娉。余从昆让山,比柳枝居为近。他日春曾阴,让山下马柳枝南柳下,咏余《燕台》诗,柳枝惊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让山谓曰:“此吾里中少年叔耳。”柳枝手断长带,结让山为赠叔乞诗。明日,余比马出其巷,柳枝丫鬟毕妆,抱立扇下,风鄣一袖,指曰:“若叔是?后三日,邻当去溅裙水上,以博香山待,与郎俱过。”余诺之。会所友有偕当诣京师者,戏盗余卧装以先,不果留。雪中让山至,且曰:“为东诸侯娶去矣。”明年,让山复东,相背于戏上,因寓诗以墨其故处云。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
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作品简介
《柳枝五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从表面上来看,并未涉及人的爱情,而是通篇选取动植物的意象,如“花房”“蜜脾”“丁香”“嘉瓜”“柳枝”“莲叶”“鸳鸯”等,实际上,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通过一组喻象性符号构成的喻象性序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五首诗构成了一个整体,描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二人相爱却不能再一起的无奈,爱人被恶势力抢去的愤愤不平,对不被人珍惜的爱人的怜惜,爱人所嫁非人自己也跟着痛苦,自己与爱人都形单影只却又不能再一起的悲怆。全诗借用自然界的景象,寄寓了对于爱情、家庭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悟,语言简单古朴,通篇比兴, 情感含蓄深挚。
译文注释
译文
柳枝,洛中里娘也。父饶好贾,风波死湖上。其母不念他儿子,独念柳枝。生十七年,涂妆绾髻,未尝竟,已复起去,吹叶嚼蕊,调丝擫管,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居其傍,与其家接故往来者,闻十年尚相与,疑其醉眠梦物断不娉。余从昆让山,比柳枝居为近。他日春曾阴,让山下马柳枝南柳下,咏余《燕台》诗,柳枝惊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让山谓曰:“此吾里中少年叔耳。”柳枝手断长带,结让山为赠叔乞诗。明日,余比马出其巷,柳枝丫鬟毕妆,抱立扇下,风鄣一袖,指曰:“若叔是?后三日,邻当去溅裙水上,以博香山待,与郎俱过。”余诺之。会所友有偕当诣京师者,戏盗余卧装以先,不果留。雪中让山至,且曰:“为东诸侯娶去矣。”明年,让山复东,相背于戏上,因寓诗以墨其故处云。
柳枝是洛阳商家女。她的父亲非常有钱,喜好经商,不幸溺死在湖中。她的母亲不担心儿子,唯独担心女儿柳枝。如今已经17岁了,涂脂抹粉,盘发为髻,还没有打扮好,就已经要站起离开妆镜。吹叶子、调整琴弦、按压笙孔、弹奏天海风涛曲,忧愁追忆,哀怨非常。居住在她家旁边,和她家颇有往来的邻居,都知道她十年来一直和歌舞打交道,怀疑她醉生梦死、水性杨花,断然是不会娶她的。我的堂兄弟让山,他家和柳枝家隔得很近。春光层阴的某一天,让山在柳枝家门前靠南的那棵柳树下下马,吟咏我写的那首《燕台四首》。柳枝听到了非常惊讶地问:“这世界上真有这样的感情?这是谁写的?”让山说:“这是我家里的青年男子写的。”柳枝于是扯断了长带,托让山把它赠送给我,并向我讨要一首诗。第二天,我和马并排出现在她家巷子,柳枝梳双髻完毕,抱着手站立在扇子下,风吹起衣袖遮住了她半张脸。她指着我说:“如果你是写《燕台四首》的那个人,过三天,我应当去水边酹酒洗衣,用博山炉焚上香,盛情相待,等你和我一起过。”我答应了她。恰逢有和我一起相邀去长安的人,偷偷将我的行李先带走了,所以最终没能留下来与柳枝约会。深冬下雪的时候让山也到了长安,他告诉我柳枝已经被关东的一位镇帅娶走。第二年,让山再一次往东,我们在戏水驿分手。于是用诗书写从前相处时的事情。
花房(1)与蜜脾(2),蜂(3)雄蛱蝶(4)雌。
蜜蜂恋着蜂巢,蝴蝶流连花房,各有所适。
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虽生活在同一时代但不是一类人,就不要再次相思了。
注释
(1)花房:花苞。
(2)蜜脾:蜜蜂的蜜蜡造成连片的蜂巢。
(3)蜂:诗人自比。
(4)蝶:比喻柳枝。
创作背景
李商隐大约在二十三、四岁(唐文宗大和九年或开成元年)时,在洛阳遇见了一位年方十七岁的商人女儿柳枝。她活泼天真,纯情任性,对音乐与诗歌有特殊的爱好与敏悟,能够吹奏弹唱出 “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当诗人的堂兄让山在她面前吟诵商隐最为哀感幽艳的爱情诗《燕台四首》时,她竟激动地问道:“谁人有此?谁人为是?”也许正是对于艺术的共同爱好,成为沟通这对青年男女心灵的主要因素。在惊采绝艳的《燕台诗》感染下,柳枝大胆主动地托让山传递了少女纯真爱慕之情的信息,约诗人三天后在水边相会。不巧李商隐一位约好同去长安的朋友拿着诗人的行李先走了,致使诗人未能如约与柳枝相会。不久,柳枝就被一位东边的方镇强娶去了,造成了商隐终生的憾事。《柳枝五首》正是这一爱情悲剧的心灵伤创的记录。
文学赏析
这五首以柳枝命名的诗,绝对是义山的有感而发。
虽为五首,却是一个完整微妙的情感过程。五首连缀而下,一气呵成,是一份偿还,也是一份宣泄。
心里念着,那个曾以罗带乞诗的姑娘,写诗的人尚未兑现承诺,她竟已经嫁了。这让他心何以安?他来不及倾泻的情感,该往何处安放?
柳枝的嫁,对于义山而言,是措手不及的消息。犹记得她立于窗扇下,向他盈盈笑着,许他以博山炉待,怎料得,如今却冷冷地抽身离去,那样决绝,不给他任何一丝转还的馀地。
其实,她的个性应是有迹可寻,既然敢许他一个良辰美景,就敢还他一个渠会无缘。她爱时那样果敢,恨时,也绝不优柔寡断。
义山送堂兄让山东归洛阳,一路从长安走来,两人虽是风尘仆仆,却是说不尽的柳枝,聊不完的旧日时光。虽然她已嫁为人妇,可是,欠她的承诺,义山依然牢记于心。
千里送别,也终有尽时。这一天,两人来到戏水亭,此地已是陕西临潼地界,义山决定在这里与让山作别。念及此一去,又不知何年才有消息,至于柳枝,或许此生都不再有缘相见,不禁万分感慨。于是铺纸研墨,片刻工夫,一组五言绝句便已作完。义山数了数,刚好五首,遂又拟上《柳枝五首》为题,嘱托让山回到洛阳后,替他题写在柳枝故宅上,算是对她罗带乞诗的答谢,更是兑现了欠她的一个承诺。
尽管,这兑现来得太迟,一经错过,已前尘隔海。
如今,一个是花蕾,一个是蜂巢;一个是雄蜂,一个是雌蝶,虽有缘擦身而过,终不是同路人,那么,相思一词,大概也就无从谈起了。
第一首诗,义山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复杂微妙的心情。邂逅柳枝,应是人生中一段极其纯美的插曲,是走在茫茫人海,于千人万人中蓦然相遇,倏然惊艳的一次回眸,即便怦然心动,也被这尘世的洪流裹挟着,转眼间错失彼此,各自奔向不可预知的前路。
既如此,那复更相思?原不过是一次偶然的相遇,说相思,似乎太重,也太刻意。
可是,为什么,他会这样失意?为什么他心间一直出现的,是她立于窗扇下盈盈笑着的样子?为什么每想一次就会微微地心疼一次?为什么他思念的那个人,转眼间就失之东隅?
思而不得,却比相思更为伤怀。
从第二首开始,义山未曾纾解的伤怀便化作了不平,为柳枝,也为自己。
她是一株青葱的丁香树,弥望的春天里,她开始抽枝长叶,含苞引蕊。她是春天里最馥郁的那一株,最醇美的那一个。可这样冰清玉洁的胚质,却像中间突起的玉制棋盘一样,供达官贵人博戏赏玩,这让人心中如何平静?
义山毫不吝啬对柳枝的赞美,在第三首里,又将她比作碧玉嘉瓜,隐含破瓜之年的意思。《古乐府》曾有“碧玉破瓜时”之句;与义山、温庭筠合称“三十六体”的段成式也有“犹怜最小分瓜日”这样的描述,柳枝虽已是过了十六岁的二八年华,却不妨碍她的青春依然盛开得那样动人心弦。
这样美好的柳枝,这样美好的青春,却不属于自己。只因自己,未曾珍惜。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8
- [2]田秀丽解译.李商隐诗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184-189
- [3]张诗群.相思树上合欢枝——李商隐的诗歌人生.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