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塞鸿秋·凌歊台怀古》是元代散曲作家薛昂夫创作的散曲,此曲登临怀古,写作者登上宏伟的凌歊台遗址对历史的凭吊,借史事以抒怀。全曲化诗用典,评论史实,抒情怀古,意在言外。
译文注释
译文
凌歊台(1)畔黄山铺(2),是三千歌舞亡家(3)处。望夫山(4)下乌江渡(5),是八千子弟思乡去。江东(6)日暮云,渭北(7)春天树,青山(8)太白坟(9)如故。
凌歊台离宫跟前的黄山铺驿站,是刘裕三千宫女离开家庭聚集的地方;望夫山下的乌江渡口,是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垓下,追随他的八千子弟兵思念楚地故乡的地方。大江东边太阳落时的彩霞和渭水北面春天繁茂的林木,青山西麓李白坟墓,都和当年一样。
注释
(1)凌歊台:又名陵歊台,遗址在今安徽当涂城北五里的小黄山上。相传为南朝宋武帝刘裕所筑建,宋孝武帝刘骏曾筑避暑离宫于其上。《太平府志》记载:黄山在郡治北五里,高四十丈,山如初月形。上有宋孝武避暑离官及凌歊台遗址。
(2)铺:驿站,古代供传递文书、官员来往及运输等种中途暂息住宿的地方。
(3)亡家:指无家。
(4)望夫山:在当涂西北四十里。
(5)乌江渡:与望夫山隔江相对。当年项羽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南征北战,终兵败于垓下,自刎于乌江。
(6)江东:指李白当时漫游的江浙一带。
(7)渭北: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
(8)青山:在安徽当涂东南。
(9)太白坟:李白墓在当涂东南的青山之侧。
创作背景
薛昂夫曾自至治元年(1321)到天历年间(1328一1329)任太平路总管(治所在今安当涂县),《塞鸿秋·凌歊台怀古》这首散曲当作于此时。作者现存《塞鸿秋》同曲牌小令三首,这是第二首,写作者登上宏伟的凌敵台遗址对历史的凭吊。
文学赏析
《塞鸿秋·凌歊台怀古》此曲首两句是化用唐许浑《凌歊台》:“宋祖凌歊乐未回,三千歌舞宿层台”。“三千歌舞”实是刘骏所为,与刘裕无关,这一点明代杨慎在《丹铅总录》卷十八“三千歌舞”条中辨之甚详。但刘裕开创的刘宋王朝只存在了六十年便灭亡却是历史的事实。“望夫山下乌江渡,是八千子弟思乡去。”《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乌江亭长劝项羽渡过乌江,卷土重来,项王笑曰:“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率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无一生还,所以说是“是八千子弟思乡去”。前四句使用了诗词中较少使用的隔句对,即第一、第三两句相对,第二、第四两句相对,又称扇面对。地名、颜色、数量都对仗得非常工整,可见作者用力颇深。
“江东”二句借用杜甫《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为了押韵而将原句颠倒位置。“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常事物,但被组织在一联之中,就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张力。也就是说,当诗人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诗人之时。因此,清代黄生评这两句曰:“寓言己忆彼”,“悬度彼忆己。”(《杜诗说》)作者对李白、杜甫都很敬仰,在他的散曲中多次表达了对二人的钦慕。另据清《太平府志》记载,作者在太平路总管任上,还曾为李白墓建墓碑。所以接下来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青山太白坟如故”之句。李白葬于青山之阳。“如故”二字带有强烈的情感倾向。不论是当年“力拔山兮气盖世”、号令诸侯的西楚霸王项羽,还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开国皇帝刘裕,都已随历史的远逝而灰飞烟灭。只有李白的诗名同青山长存,与日月同辉。虽然这种感慨没有明言,但是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高下立判。
《塞鸿秋·凌歊台怀古》全曲化诗用典,评论史实,抒情怀古,意在言外,很值得读者品味咀嚼。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邓元煊.元曲:彩图版.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20.82-83
- [2]宋安群.元曲鉴赏(第2版).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22.312
- [3]焦文彬注译.元曲三百首注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62-163
- [4]陈鹏 闫丽红.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崇文书局.2020.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