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无题二首》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1年所作的七言绝句组诗,这两首诗都以南京国民政府为背景,第二首悼念惨遭国民政府杀害的革命烈士。表达了作者鲁迅对他们背叛孙中山事业的愤懑之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雨花台(1)边埋断戟(2),莫愁湖(3)里余微波(4)。
雨花台边埋葬着为革命英勇牺牲的烈士,他们的革命精神像莫愁湖里的微波不断流传给后代。
所思美人(5)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6)。
(我)所思念的革命者已经被杀害再也见不到了,只有在归来的路上为追忆他们面对祖国的河山慷慨高歌。
注释
(1)雨花台:在南京聚宝山上,原为名胜,国民政府时在此杀害革命者。现辟为革命烈士墓。
(2)埋断戟:这里比喻战士虽死而壮志未灭。
(3)莫愁湖:南京水西门外名胜,相传六朝时有女卢莫愁曾住这里,因而得名。
(4)余微波:象征革命烈士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如莫愁湖里的微波不绝,流传后世。
(5)美人:在这里指革命烈士。
(6)浩歌:大声歌唱,比喻作者思念革命烈士而慷慨悲歌。
创作背景
据《鲁迅日记》1931年6月14日:“为宫崎龙介君书一幅云:‘大江日夜向东流……。’又为白莲女士书一幅云:‘雨花台边埋断戟……。”’后均收入《集外集拾遗》。宫崎龙介是协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宫崎寅藏的侄儿,当时到上海,经内山完造介绍认识鲁迅,白莲女士即宫崎龙介的夫人。1931年春天,国民政府内部派系斗争激化,鲁迅有感于时政,便作此诗讽刺国民政府内部的勾心斗角。
文学赏析
《无题二首·其二》这首诗,则主要抒发了作者鲁迅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感慨。首句“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中,“雨花台”、“莫愁湖”是南京城两处具有标志性的地方,莫愁湖还曾有南京“第一名胜”之称。鲁迅通过对此二处的描写,又进一步描绘了南京城一片荒凉的景象,以对应第一首诗中第二句描写的景象。同时,诗人又用“埋断戟”、“余微波”,来象征地描写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状况。辛亥革命爆发不久,革命党人率江浙新军攻打南京,从城外雨花台,经城南中华门攻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又曾在莫愁湖边,建立一座江浙新军攻克南京阵亡将士的石碑,上面刻有孙中山的题词“建国成仁”四字,故此二处为辛亥革命遗迹。鲁迅通过对此二处的描写,沉痛地感叹辛亥革命的失败,以及对国民政府军阀政客们背叛革命,葬送孙中山事业的愤慨。用“埋断戟”、“余微波”来表示辛亥革命失败,反映了作者沉重的心情。第二句“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中,“所思美人”在诗中喻指孙中山和他的追随者们。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金鹰.橄榄小集.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353-355页
- [2]林伟.鲁迅诗歌注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67-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