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池

老蟆食月饱复吐,天公一目频年瞽。

下界新增养蟾户,玉斧谁怜修月苦?

郡国蟾池知几所,碧玉清流水仙府。

小蟾徐行腹如鼓,大蟾张颐怒于虎。

渠家眉间有黄乳,膏梁大丁正须汝。

何人敢与月复仇,疾过池头不容语。

向来属私今属官,从今见蟆当好看,爬沙即上青云端。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蟾池》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中诗人把金朝中近侍比作癞蛤蟆,把近侍局比作蟾池,给予了辛辣深刻的讽刺与鞭挞,同时揭露了金朝统治者全然不顾全国人民为使国家强盛付出的艰辛,而恣意妄为、祸国殃民的鄙劣行径。全诗艺术形象夸张鲜明,精练完整;语言辛辣活泼。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老蟆(2)食月(3)饱复吐,天公(4)一目频年(5)(6)

蛤蟆食月吃饱了又吐了,天公只有一只眼睛又经常看不见。

下界新增养蟾户,玉斧谁怜修月苦(7)

下界新近增加了养蟾户,又有谁能知道收复疆土的辛苦?

郡国蟾池知几所,碧玉清流水仙(8)府。

郡国的蟾池不知道有多少,流连青山绿水的江湖人也有许多。

小蟾徐行腹如鼓,大蟾张颐(9)怒于虎。

缓步而行小蛤蟆腹大如鼓,傲慢的大蛤蟆气势比老虎都甚。

渠家眉间有黄乳,膏梁大丁(10)正须汝。

之所以有这些蛤蟆,正是因为上面需要这些。

何人敢与月复仇,疾过池头不容语。

没有人胆敢向月亮复仇,经过蟾池时疾步跑过也不敢出声。

向来属私今属官,从今见蟆当好看(11)爬沙(12)即上青云端(13)

以前都是暗地里作为而今却是光明正大,现在看来蛤蟆的势头正盛,向上爬不久就能得到荣华富贵。

注释

(1)蟾池:喻指宫内近侍局。金朝于宫中设近侍局,局中设奉御、奉职等职位,多由贵戚、世家子弟担任。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三月,下令近侍局采访外事。从此这班人就贪赃枉法,借机害人。蟾,癞虾蟆,喻指近侍局的奉御、奉职等人。

(2)老蟆:蛤蟆,也指传说的月中蟾蜍。

(3)食月:古人以月蚀为虾蟆食月。

(4)天公:泛指天。

(5)频年:连续几年,经常。

(6)瞽:盲人,瞎子。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看不见。

(7)玉斧谁怜修月苦: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太和(唐文宗年号)中,嵩山有一人,头巾里裹着斧凿,自言,常有八万五千户的人修月,他为其中之一。后来用以比喻收复疆土。

(8)水仙:唐朝隐士陶岘。唐·袁郊《甘泽谣·陶岘》:“(陶岘)富有田业,择家人不欺而了事者,悉付之,身则泛艚江湖,遍游烟水,往往数岁不归……吴越之士,号为水仙。”后用以称遍游江湖而往返之人。

(9)张颐:指以下巴示人,表示傲慢。

(10)膏梁大丁:喻指奉御、奉职等人。

(11)当好看:指风头正盛。

(12)爬沙:向上爬。

(13)青云端:喻指荣华富贵。

创作背景

金代自中期以后,政治日趋腐败,由于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化,同时也出于镇压人民的需要,自金世宗、金章宗以来,宫中原来“传诏令、借使令”的近侍局成了封建君主实行特务统治的机构。特别是金宣宗南渡之后,更加以宫中的近侍局作为心腹耳目,用他们监视政府官吏,钳制军队将帅。近侍局操纵大权,炙手可热。近侍局中人即所谓的“奉御”“奉职”等辈到处接受贿赂,草菅人命,飞扬跋扈,作威作福,终至成为金王朝政治日趋腐败,加速灭亡的原因之一。针对这种弊政,诗人作《蟾池》该诗以讽喻。

文学赏析

《蟾池》该诗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借用神话传说,勾勒出了癞蛤蟆猖狂吞月,为害天下的凶恶形象,以概括含蓄的笔法揭示了近侍局蒙蔽君王,祸乱朝政的罪恶。开篇两句,一从正面刻画,一从正面刻画,一从侧面着笔,对癞蛤蟆造成月蚀的事,略加点染后即推出新意:从天上转入下界,从“老蟆”而及“新增养蟾户”,离开了神话,指向人间近侍局。诗意至此,似要点明时弊,直斥奸佞了。但接下来,“玉斧谁怜修月苦”一句却含而不露,笔锋一转,引入《酉阳杂俎》中“玉斧修月”的故事,与“老蟆食月”形成鲜明的对比,揭露了这些癞蛤蟆全然不顾全国人民为使国家强盛,“玉斧修月”的艰辛,而恣意妄为、祸国殃民的鄙劣行径。

接下来四句为第二部分,描写了癞蛤蟆在人间“郡国”被豢养宠幸的情景。“知几所”,言其多,说明了这些丑类到处受到养殖;“水仙府”,言其华贵,表现了它们居处像水晶宫一样美丽。这两句对近侍局受到朝廷宠幸优渥给予了强烈的讽刺。“小蟾徐行腹如鼓,大蟾张颐怒于虎”,这些大大小小的癞蛤蟆的形象是多么的委琐不堪,卑劣可笑,而且又是多么的骄横恣睢,虚张声势。诗人以极其高明的手笔,淋漓尽致地画出了近侍局使们的丑态,画出了他们腐朽猥劣的灵魂。诗人用漫画手法形象而又深刻地把近侍局的画像勾勒出来,刻骨镂形,摄神撮魄。

接下来四句为第三部分,诗人以辛辣戏谑的语言,极度轻蔑的口吻,写出了近侍局得以存在的原因所在。“膏梁大丁”,即需要这些爪牙的统治者;“眉间有黄乳”的人即是那些“迎合谄媚”的近侍使。这些“眉间有黄乳”的近侍使之所以能够如鱼得水,横行无忌,正因为“膏梁大丁正须汝”。接下来通过人们对猖狂吞月,备受宠幸的癞蛤蟆心怀畏惧,经过蟾池时疾步跑过,不敢出声的夸张描写从侧面写出了近侍局的飞扬跋扈,权势逼人。

最后三句为第四部分,生动地刻画了癞蛤蟆蝓蝓爬行,然后直上青云的情形。诸等蠢物如此得意的形象,是对飞黄腾达、得志猖狂的近侍局谗佞小人的最大的轻蔑,最大的愤慨和无情的讽刺,该诗在对癞蛤蟆的丑态刻画到“神完气足”的最高潮,却突然煞住,就此收笔,达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夸张、漫画的讽刺手法是该诗艺术上最鲜明的特色。“老蟆食月饱复吐”,以极度的夸张写出了癞蛤蟆的贪婪;“碧玉清流水仙府”,则表现了这些畜牲的养尊处优;而“小蟾徐行腹如鼓,大蟾张颐怒于虎”活画出了这些丑类的丑陋委琐和骄横凶恶。“疾过池头不容语”也是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人们经过蟾池时的紧张恐惧,衬托这些丑类的气焰之嚣张,表现金末社会的腐败黑暗。

作者简介

元好问

元好问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参考资料

  • [1]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57-60页
  • [2]章必功著.《元好问暨金人诗传 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103页
  • [3]张国动编.《中国历代讽刺诗选注》.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01.第299-3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