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

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

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少年行》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描写雄健的少年甘愿驰骋疆场、保卫祖国,后两句写登于高台,宝刀明月,交相辉映,少年正意气风发。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英姿勃勃的少年形象,同时抒写了诗人正值盛年的豪情壮志以及远大的抱负。全诗语句清新劲健,流畅自然,毫无做作之感。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男儿作健(2)沙场(3),自爱登台不望乡。

好男儿振奋雄心戍边卫国奔赴沙场,喜欢登上高台远眺,却不是为了望乡。

太白(4)高高天尺五(5),宝刀明月共辉光(6)

高台上仿佛一伸手就能把太白星摘到,腰间宝刀与天边明月相映着进射寒光。

注释

(1)少年行:乐府《杂曲歌辞》题名。内容多咏少年轻生重义、任侠游乐之事。

(2)作健:振作强健之气。用乐府歌辞《企喻歌》“男儿欲作健。”

(3)沙场:战场。王翰《凉州曲》:“醉卧沙场翠莫笑。”

(4)太白:山名,在今陕西鄘县东南。用《三秦记》:“武功太白,去天三百。”

(5)天尺五:离天一尺五,极写山高。

(6)共辉光:相映生辉。

创作背景

《少年行》这首诗作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66),诗人年值十八岁,意气风发,负笈游学扬州,这时他血气方刚,对未来满怀憧憬,十分渴望为国家而献身,建立一番功业。于是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诗来借以抒发豪情壮志。

文学赏析

前两句诗人以一个少年入手,认为男儿应当奋发有为、奔赴战场。“男儿作健向沙场”一开篇诗人便直吐胸臆“男儿作健向沙场”。好男儿应去从军,在沙场上逞英豪,建功立业。这句化用乐府歌辞《企喻歌》,写得激昂慷慨,雄姿英发。接着写男子愿意为国捐躯,义无反顾之决心。“自爱登台不望乡”,要登的是单于台,受降台,而不是望乡台。十分有“出不入兮往不返”的气概。

后两句写男儿登临高台之上,勇武的形象光彩照人。“太白高高天尺五”用古谣《三秦记》以形容山高,另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以形容豪门的势焰高张。这句是活用古谣的这两种意义,表示自己少年意气之盛,如太白高山,离天很近。末句再用宝刀来比喻自己的豪情,“宝刀明月共辉光”宝刀的寒光闪闪,足以令敌人胆寒。一个顶天立地的少年壮士的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少年行》全诗语言豪壮,刻画的少年男儿的英武形象光彩照人,栩栩如生,读来令人振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可宝贵的时光,在这时期“作健向沙场”,让“宝刀明月共辉光”,即拿起武器戍守边防,建立功业,无疑十分光荣。

作者简介

黄景仁

黄景仁

清代诗人

黄景仁(1749—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

参考资料

  • [1]王英志选注,元明清诗词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05月第1版,第373页
  • [2]卢冀宁、汪维懋选析,历代边塞诗词选析,军事谊文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455页
  • [3]本宗邺编,洋释中国民族诗选 第二集 (第四版),中华书局,1941年07月第4版,第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