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即事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春夜即事》出自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小说《红楼梦》的第二十三回,是小说人物贾宝玉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即事诗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春夜生活,表现了贾宝玉步入爱情领地时的微妙心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贾宝玉与林黛玉正在发展中的爱情关系。首联以“霞绡云幄”四字开篇,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温柔富贵乡”的卧房景象。颔联在春景衬托下引出“梦中人”。颈联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物,其实也是在借物写人。尾联又回到现实,与首联相对应。全诗描写细腻,首尾呼应,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室内写到室外,由眼前写到心中。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1)

彩霞轻云般的丝衾帷帐随意地铺陈,天色已微明更鼓声隔巷传来不分明。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2)

但闻窗外春雨又起枕上微觉寒意侵,眼前春色令我又思念起了那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3)

案上蜡烛泪珠盈盈那是在为谁哭泣?飞雨点点花容含愁却是在对我怪嗔。

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4)

年小的丫环们原本就娇懒成了习惯,我只好把被子一拉捂住头——耳旁她们笑语频喧也实在叫人烦。

注释

(1)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意谓任凭锦被铺着,绣帐挂着,深夜中隔巷更鼓之声已隐约可闻,但自己并无睡意。幄(wò):帐幕。蟆更:也叫虾蟆更,夜里打梆子报时间的声音。《事物纪原》:“夜行击柝代更筹,日虾蟆更。”程高本“蟆更”作“蛙声”,隔巷市井,何来蛙声?当是后人不懂得“蟆更”臆改的,甚可笑。真:真切、清楚。

(2)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这是说卧床而未睡听见窗外雨声,微觉寒意,更感到眼前青春欢乐总难长久,犹如好梦易逝。春色:喻说人事,不是实写。

(3)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上句因所见而感,下句从听到夜来雨声联想到花愁而有所感。所谓“怯风思鹤冷,闻雨为花愁”(方岳《不寐》诗)之意。两句为黛玉写照。嗔(chēn):生气。

(4)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意谓娇懒惯了的丫头已拥被欲睡,不耐烦我在她耳边还谈笑不绝。自是:本是。小餐:年纪小的丫头。

创作背景

曹雪芹将《春夜即事》写在了《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是贾宝玉所作的四首即事诗的第一首。这四首四时即事诗是对贾宝玉初入大观园一年来平淡生活和思想情绪的写照,表现了宝玉在特定阶段的思想状态,反映了这个“富贵闲人” 终日吟风弄月的闲情雅致。

文学赏析

贾宝玉的《春夜即事》,首联写景,一实一虚,但都注意从景中出人,反映人的生活情况。第一句写室内实景,“霞绡云幄”,从质地、颜色上点出室内陈设的富丽华贵。云霞般灿烂轻软的丝衾幄幕却随意地铺陈在那里,反映出它的主人并未就寝。第二句是虚景。更声隔巷传来,所以“听未真”——听不大清楚。这也反映出人一直未寝。那么他在干什么呢?诗自然引入下一联。

颔联在春景衬托下引出人。此人卧床而未睡,听窗外雨声,觉春之轻寒,于是眼前浮起春色无限。无限春色,却又勾起对“梦中人”——魂牵梦绕的意中人的思念。一步步引出了此诗所要表现的中心。

因有思念“梦中人”这一点情在,以我之情观物,物亦带上我之色彩。颈联写所见的事物,都融入我的感情。“盈盈烛泪”和“点点花愁”都被化作“梦中人”的特定情态。实际上这两句是为林黛玉写照。不愧是“梦中人”的知音,为“梦中人”的写照确实抓住了她那多愁善感,爱哭多嗔的性格特点。诗句中透出宝玉刚步入爱情领地时带点轻愁的微妙心理。

末联描写生活细节并就此作结。年小的丫环平日就被宠娇了、懒惯了,此刻她们又戏耍打闹起来,笑语频喧。而宝玉却还在计较“梦中人”黛玉的哭泣和她对自己的嗔怪,心绪烦乱,于是将被头一拉捂住了头,诗也就以这一富有生活情趣的细节结束。

《春夜即事》通过对一个春夜生活的铺写,表现了宝玉步入爱情领地时的微妙心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贾宝玉与林黛玉正在发展中的爱情关系。由于全诗的描写比较细腻,尤其是最后以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入诗,所以,诗富于生活情趣。

作者简介

曹雪芹

曹雪芹

清朝小说家、诗人、画家

曹雪芹(1715—1763),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官至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雍正初年,曹家家道中落,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死后遗留《红楼梦》前八十回稿子。另有《废艺斋集稿》。

参考资料

  • [1]蔡义江著.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09.
  • [2]玉乃球等编写.红楼梦诗词鉴赏[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