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龙标野宴》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因触犯权贵被贬为龙标尉,但他并未因此意志消沉,郁郁寡欢,而是照样悠然自得地过着生活。这种豁达乐观、傲然命运的态度,既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表示了他对当时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全诗手法精妙,于敷陈直赋间将诗人的胸襟表现得淋漓尽致,含蕴沉藉,韵味无穷。
译文注释
译文
沅溪(1)夏晚足(2)凉风,春酒(3)相携就(4)竹丛。
沅江畔的夏夜凉风飕飕,我们围坐在竹林中畅饮美酒。
莫道弦歌(5)愁远谪(6),青山明月不曾空(7)。
且莫因歌声而触动思绪,为我被贬边荒而满怀忧愁。青山葱翠,明月朗朗,这里有的是作伴的朋友。
注释
(1)沅溪:即沅江,湖南境内的大河之一,源出贵州,流经洪江,北上注入洞庭湖。
(2)足:充足。
(3)春酒:特指春天饮的酒。这里泛指酒。
(4)就:这里作“聚集”解。
(5)弦歌:弹琴唱歌。
(6)远谪:贬官到离京城很远的地方。
(7)青山明月不曾空:言樽中美酒不曾空对着青山明月。空,空缺,罄尽。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王昌龄从江宁(今江苏南京)丞任上被贬为龙标尉。据唐人殷璠《河岳英灵集》,王昌龄为人“孤洁恬澹,与物无伤”,却因“不矜细行”,即不拘生活小节,而引起“谤议沸腾”,以至被贬到当时的蛮荒之地龙标县。《龙标野宴》这首诗就是王昌龄在龙标贬所期间所写的。
文学赏析
诗人突然遭受到被贬龙标的沉重打击,内心是很悲愤的,但他并没有消沉、颓唐。在《龙标野宴》这首诗里,他描绘了自己同友人们在龙标野外举行宴会的情景,抒发了不畏诬陷打击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诗的前两句以轻快的笔调点出此次宴饮的时间和地点。在一个夏日的夜晚,诗人携酒与友人一起来到龙标县的沅溪旁,聚集在青翠的竹丛中宴饮。清凉的晚风吹过,使人浑身通泰舒畅,潺潺的溪水声更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足凉风”“就竹丛”,可见环境幽美宜人。“就竹丛”不仅写景,点明野宴的环境,而且暗用魏晋间嵇康、阮籍等七个文人名士相游于竹林的典故,含蓄地表现自己正如同“竹林七贤”一样,鄙弃功名、爱好山水、襟怀放旷。用“春酒”一词,亦表达了诗人饮酒时愉悦的心情。有佳景、美酒、良友,可以想见,他们的野宴,气氛是十分热烈、欢乐的。
第三句突然来了一个转折。“弦歌愁远谪”五个字,表现他们并非无牵无挂,一味逸乐,而是乐中含愁,喜极生悲。他们抚琴高歌,琴声和歌声,渗透着他们被贬谪的悲愁,在夜空下、野地上荡漾着。本来是喜剧色彩的夜宴,却笼上了悲剧的浓雾。然而,“莫道”二字把惨淡愁云一扫而空,诗人以此表示否定,并不以被贬而愁苦。诗人面对眼前青山、碧天明月,顿觉心境朗澈。他从青山、明月中汲取了精神力量,唱出了“青山明月不曾空”这一警句。在逆境之中,尽情享受青山、明月之美,饮酒作乐,潇洒自如,充分反映出诗人雄浑豪迈的风格。这七个字,情景交融,寓意深远,表现大自然的美景无穷,人生的赏心乐事亦无穷的哲理,从而既含蓄又酣畅地抒写了诗人内心豪放洒脱、爽朗乐观的情怀。意余象外,使人咀嚼回味不尽。
王昌龄的七绝善于用明朗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具有“语浅情深”“含蕴无穷”(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语)的特色,这首诗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古代的诗论家还指出,七绝最难写的是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莫道弦歌愁远谪”,既以“弦歌”承接上两句,又以“愁远谪”作转折;而“莫道”二字,既在这句中把“愁”推宕开去,又上承前两句而牵带出第四句。七个字起到了使全篇首尾相衔、开阖变化等多种妙用。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清)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331.
- [2]葛杰,仓阳卿选注. 绝句三百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11.
- [3]宋红选注. 花下醉 中国历代宴饮诗[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8:65.
- [4]陶文鹏选析. 盛唐山水田园诗歌赏析[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6:43-44.
- [5]陈昊,若松,赵晗注译. 绝句三百首全译[M]. 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2:22-23.
- [6]王宗康主编;薛佩生副主编. 经典古诗五百首 上[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