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留金山两日

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

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

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従掀舞。

细思城市有底忙,却笑蛟龙为谁怒。

无事久留童仆怪,此风聊得妻孥忏。

潜山道人独何事,半夜不眠听粥鼓。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大风留金山两日》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前半篇写景,以塔铃自语报告大风消息。接着描写疾风吹浪拍打山崖,浪花又从山崖倒射船上轩窗如同飞雨;江中高大的楼船不敢行走,一叶渔舟却任随风浪掀舞无所畏惧等情景。后半篇以调侃的口吻,说自己本不必忙于奔向湖州,蛟龙掀起怒涛未免无事生非。诗人又以童仆、妻儿的态度作为陪衬,突现诗人随缘自适,一任去留的超脱的人生态度。末二句写同载的友人僧道潜不以风流为意的宁静心境。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塔上一铃独自语(1),明日颠风(2)当断渡。

塔上的一个铃铛在自言自语:“明天有狂风不能渡过江南去。”

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

早晨风吹白浪拍击着青色山崖,又从山崖倒射船窗化作点点飞雨。

龙骧(3)万斛(4)不敢过,渔舟(5)一叶従掀舞(6)

高大宽阔的楼船不敢航行,一叶小小的渔舟却任随风浪翻舞。

细思城市(7)(8)忙,却笑蛟龙为谁怒。

细思量奔往湖州又有何事可忙,倒暗笑蛟龙掀起怒涛为了什么缘故。

无事久留童仆(9)此风(10)聊得妻孥(11)忏。

无事久留童仆就会责怪,这场大风使妻儿同意我在此地暂住。

潜山道人(12)独何事,半夜(13)不眠听粥鼓(14)

潜山道人独自在做些什么,半夜不睡静静地倾听寺中的木鱼梆鼓。

注释

(1)塔上一铃独自语:《晋书·佛图澄传》:“(石)勒死之年,天静无风,而塔上一铃独鸣。澄谓众曰:‘铃音云:国有大丧,不出今年矣。’既而勒果死。”此处化用其事。

(2)颠风:狂风。杜甫《逼侧行赠毕曜》诗:“晓来急雨春风颠。”

(3)龙骧:晋龙骧将军王濬受命伐吴,造大船,一船可容二千余人,后因以龙骧称大船。

(4)万斛:形容船容量极大。古时一斛十斗,南宋末改五斗为一斛。

(5)渔舟:一作“鱼艇”。

(6)掀舞:翻腾。

(7)城市:指前往湖州城。

(8)底:什么。

(9)怪:责怪。

(10)此风:一作“有风”。

(11)妻孥:妻子儿女。

(12)潜山道人:即释道潜,本名昙潜,号参寥子,赐号妙总大师。与苏轼、秦观友善,常有唱和。苏轼赴湖州任途中,过高邮时与他相会,并与之同行。

(13)半夜:一作“夜半”。

(14)粥鼓:即粥鱼,僧寺于黎明击木招呼众僧食粥,木像鱼形,故称粥鱼。此处泛指木鱼。

创作背景

《大风留金山两日》这首诗作于元丰二年(1079)四月,当时苏轼由徐州改知湖州,赴任途中,经过镇江金山时作。

文学赏析

《大风留金山两日》这首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写“大风”。一二句借佛图澄事言大风将至。佛图澄借铃语来说吉凶,苏轼借铃语来说风兆。第二句是铃语的内容。颠风即狂风,杜甫有“晓来急雨春风颠”句(《逼侧行赠毕曜》)。三至六句写风势。“朝来”应“明日”,写铃语应验,行文扣得很紧。风无形,故借浪以状风大:白浪打着苍崖,又从苍崖倒射于船上轩窗,像雨点般洒在船上。“打”、“射”、“飞”三字,把无形的风写得有声有形,可触可感。“轩窗”已写到船,五六句通过集中写船进一步写风势。大船不敢过,小船任掀舞,通过一大一小,极写风浪的险恶。

后六句写人,写他们一行因风浪太大被迫“留金山两日”。七八句写他自己的态度:“赶到湖州去也没有什么事,在这里逗留几天也没有什么不好,蛟龙掀起汹涌的怒涛难不倒我。”这是一种随缘自适的态度。九、十句写妻孥童仆的态度。他们想快点到湖州,如果“无事久留”,定会受到责怪,此时是因风而留,他们也就无话可说了。最后两句是写灊山道人的态度。苏轼这次由徐州赴湖州,曾先到南都(商丘)看望弟弟苏辙,然后才南下,“至高邮,见太虚(秦观)、参寥,遂载与俱。”(苏轼《跋秦太虚题名记》)可见这时参寥也在船上。后两句说,尽管风浪正掀打着船舱,参寥却正专心地倾听金山寺的木鱼声。反映了僧人不以风浪为意的镇定态度。

此诗前半写景,有声有色;后半写人,风趣幽默。“得行固愿留不恶”(《泗州僧伽塔》),全诗正表现了苏轼这种随缘自适、不以风浪为怀的神情。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 [1]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98-99
  • [2]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96-397
  • [3]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