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三首·其二
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
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浥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
不应便杂夭桃杏,半点微酸已著枝。
作品简介
《红梅三首》 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拟人的手法,写红梅也是写诗人的风骨本性。第二首诗以烘托的手法,写红梅也是写诗人的独特风姿。第三首诗以自感的手法,写红梅也是写诗人的新生面貌。整组诗以红梅喻人,实际也是诗人自己人格精神的真实写照,显示了诗人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情操。整组诗构思奇特而新颖,不落俗套,用韵考究,自然混成。
译文注释
译文
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1)。
每到雪天,红梅总是后百花开真是迟,为什么要独占早春的好时光而不违时?
也知造物(2)含深意,故与施朱(3)发妙姿。
我也懂得大自然的创造者所怀的深意,特地给红梅涂上红色,显露国色天姿。
细雨浥(4)残(5)千颗泪(6),轻寒瘦损(7)一分肌(8)。
细雨打湿的是残剩枝上谢落的红花瓣,轻寒枯损的则是红梅树上小小的干枝。
不应便杂夭桃杏,半点微酸(9)已著枝(10)。
不须去适应、混杂于艳丽桃花杏蕊里,小量的雨水,已把梅树湿润出了新枝。
注释
(1)何如独占上春时:反诘梅格。秦韬玉《牡丹》:“独把一春皆占断,固留三月始教开。”
(2)造物:自然界的创造者。
(3)施朱:涂以红色。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犹言涂脂抹粉。
(4)浥:雨水涅润。
(5)残:剩余。
(6)千颗泪:极喻众多谢落的梅花瓣。
(7)瘦损:枯瘦,枯损。
(8)肌:肌体。这里指红梅的枝干。
(9)微酸:微雨。
(10)著枝:发出新枝。
创作背景
这组诗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黄州团练副使期间。诗人谪居黄州时,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洗礼”,对官场险恶、政治黑暗有了深切体会。生死一劫后,心境大变,心灰意冷之余日趋恬澹。因生活困顿,常带领家人开垦荒地,躬耕以求自足。取别号“东坡居士”便在此时。中国古代许多文人都喜欢梅花。因为严冬时节,百花凋零,独有梅花以孤高瘦劲的枝干挺立于凛冽的寒风之中,以皎洁的花灿然开放于冰天雪地里。它象征着一种气节,体现着一种精神,所以它的身影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文作品中。苏轼也很喜欢梅花。来到黄州以后,他又多次题咏梅花,这首组诗便是其中之一。
文学赏析
第二首诗以烘托的手法,自问自答,写红梅也是写诗人的独特风姿。与其他花草相比,红梅迟于百花而后开是自然属性,诗人特意向人们提醒,红梅“何如独占上春时”。原来,红梅得助于“造物”,“故与施朱发妙姿”,得助于“细雨”湿润着剩余的花瓣,得助于“轻寒”锻炼着细小的肌体。用“造物”、“细雨”、“轻寒”之“深意”,烘托出红梅“独占上春”、不与桃杏为伍的独特风姿,手法新颖,用心良苦。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伍峰.苏东坡诗词精华.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90-91
- [2]丁永淮.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82-83
- [3]饶晓明.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