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秋华·重九
细响残蛩,傍灯前、似说深秋怀抱。怕上翠微,伤心乱烟残照。西湖镜掩尘沙,翳晓影、秦鬟云扰。新鸿,唤凄凉、渐入红萸乌帽。
江上故人老。视东篱秀色,依然娟好。晚梦趁、邻杵断,乍将愁到。秋娘泪湿黄昏,又满城、雨轻风小。闲了。看芙蓉、画船多少。
作品简介
《惜秋华·重九》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词,此词托物寄情,上片描述作者在重阳节中的凄凉感受,下片抒写作者的伤老、忆旧、悲秋及对离去的苏姬的思念之情。全词采用点染法,层层渲染伤离之情,以景寓情,因情设景,以虚代实,在超逸中见沉郁之意。
译文注释
译文
细响残蛩(2),傍灯前、似说深秋怀抱。怕上翠微(3),伤心乱烟残照(4)。西湖镜(5)掩尘沙,翳(6)晓影、秦鬟(7)云扰。新鸿(8),唤凄凉、渐入红萸(9)乌帽。
深秋之夜冷清寂静,我独伴孤灯,耳中隐隐听到蟋蟀细小的低鸣声,好像在哀叹秋天即将过去,冬寒已快来临。重阳佳节本应登高,而我却怕上高山观景,因为怕山上的夕照暮云更加重了对黄昏残年的愁怨。我不但怕上高山,而且也不愿意去西湖游玩。秋日的风沙不但将明镜似的西湖遮蔽,而且还曾遮掩过苏姬临湖倒映的晓妆。秦望山如美女的发鬟,而梳云鬟的苏姬已难再相见。虽然随乡入俗,强振精神,帽插茱萸,但耳中听到一声声南飞鸿雁的哀鸣声,更增添出一股思乡思亲的离愁。
江上故人老。视东篱(10)秀色,依然娟好。晚梦趁、邻杵(11)断,乍将愁到。秋娘(12)泪湿黄昏,又满城、雨轻风小。闲了。看芙蓉(13)、画船多少。
我飘泊江湖日见衰老,而梦中却看到那苏姬仍旧是那么年轻美貌啊!邻妇的捣衣声惊断了我的好梦,引起我对苏姬怀念不已的愁思。可以想象苏姬离去后,也会在黄昏时因为思念我而落泪。我面对重阳的满城风雨,又时近黄昏,悲秋景而忆及去妾,不觉泪沾满襟。清醒后,我用无聊的目光转视黄昏中的风雨西湖,见荷花零落,游船稀少,更增一番愁绪。
注释
(1)惜秋华:词牌名。为吴文英自度曲。此词双调九十三字,前段八句四仄韵,后段九句六仄韵。
(2)蛩:蟋蟀。
(3)翠微:山气的青缥色,此指山。
(4)残照:一作“斜照”。
(5)镜:指水平如镜。
(6)翳:遮盖。
(7)秦鬟:形容秦望山如美女发鬟。
(8)鸿:鸿雁。
(9)红萸:茱萸。
(10)东篱:指菊花。
(11)杵:指捶衣的木棒。
(12)秋娘:杜秋娘。此处代指去姬。
(13)芙蓉:指水芙蓉,即荷花。
创作背景
《惜秋华·重九》此词为抒写深秋怀抱而作。吴文英描述“重九”(包括“重九前一日”)的词,共有八首。这首“重九”词,据内容看,当是他晚年的作品。
文学赏析
《惜秋华·重九》此词发端“细响残蛩”一韵,切词题重九”,点明时令,以秋景兴起。言秋之蟋蟀在灯前凄鸣,好像诉说深秋的怀抱。“深秋怀抱”为全篇主旨,但不直书,而从秋虫入笔,将蟋蟀拟人化,笔墨生动来表达人之情怀。“残”字与“深秋”呼应,既写秋虫将残,更写岁之将暮。“怕上翠微”一韵,具体写“深秋怀抱”的内容。“重九”本是登高之日,此处却言“怕上”,因为山上会让人看到乱烟飞渡,西风残照。“乱烟残照”非一般深秋黄昏的景色,它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样,看似景语,实为情语,渲染若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暗喻着国家的衰微,社会的动乱。“伤心”二字,直抒“深秋怀抱”的情感。
“西湖镜掩尘沙”一韵,承“乱烟残照”继续展开笔墨,言残照尘沙,遮掩了如镜的西湖水,乱烟云霭遮蔽了秦望山的晓影。此景并非实写,而是因情设景,在阴晦、迷乱的景物中继续抒发“伤心”之情。此韵,上句寓含对国事的伤忧,下句暗寓了个人生活的不幸。“秦鬟云扰”化用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既形容秦望山如美女的发鬟,又暗写了梳云鬟之美姬的离去如云之翳遮,难再相见。至此,“深秋怀抱”又多了一层意思。“新鸿”一韵,言逢重阳佳节,此时听鸿雁声声,一片凄音,自己即使帽上插上茱萸草能祛邪避灾,也不能摆脱这悲伤凄凉的心境。“新鸿唤凄凉”用拟人法来表达人之情。
过拍“江上故人老”二韵,承“深秋怀抱”感叹自己浪迹江南,时光不再。而东篱菊花秀色依然,娟好如初。此中颇含“人事皆非”之叹。“晚梦趁”一韵,言自己想趁夜梦去寻觅那离去之姬,然而又被邻家的木杵声声所中断,梦醒后只有愁肠百结。此韵有梦见伊人的喜悦,又有美梦被惊醒后一切虚无的悲伤,开合跌宕,一波三折。“秋娘泪湿黄昏”一韵,言醒后的悲伤落泪。“秋娘”句,是从对方写起,想像去姬在黄昏时因为思念自己而落泪,实则写自已悲伤,如此是深一层写法。“满城”句化用北宋潘大临“满城风雨近重阳”诗句,以此切词题“重九”。“雨轻风小”是“满城风雨”的微量描写,言风雨将停。最后“闲了”二韵,写重九深秋,菊花色秀,残荷池中,画船自少,与上片“怕上翠微”呼应,以景结情,继表伤秋之情怀。
此词以“深秋怀抱”为主旨,其中既有国家衰微之忧虑,又有个人失姬之悲哀。采用点染法,首韵中“深秋怀抱”四字,明点此意,以下层层渲染。在乱烟残照、尘沙掩镜、云翳晓影、鸿雁凄鸣、秋池残荷的景物中层层渲染,加浓了忧国伤离之情。在景物描写中既有眼前实景,以景寓情,又有因情设景,以虚代实,正如陈廷焯所评:“梦窗长处,正在超逸之中见沉郁之意。”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唐圭璋.全宋词(四).北京.中华书局.1965.2912
- [2]赵慧文 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下).北京.中国书店.2007.582-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