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百尺楼赋

在青阳之季月,登百尺以高观,嘉斯游之可娱,乃老氏之所叹。抚凌槛以遥想,乃极目而肆运。情眇然以思远,怅自失而潜愠。

瞻禹台之隆崛,奇巫咸之孤峙。美盐池之滉污,察紫氛而霞起。异傅岩之幽人,神介山之伯子。揖首阳之二老,招鬼谷之隐士。嗟王室之蠢蠢,方构怨而极武。哀神器之迁浪,指缀旒以譬主。雄戟列于廊技,戎马鸣乎讲柱。

寤苕华而增怪,叹飞驷之过户。陟兹楼以旷眺,情慨尔而怀古。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登百尺楼赋》是晋代文学家郭璞创作的一篇赋。这是一篇怀古伤今之作,既有对战乱混浊现实的不满,也有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还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反映出魏晋之际文化人的精神重负与苦闷情怀。全赋善用比喻、想象、联想等方式,用语巧妙,构成绚丽多姿的画面,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青阳(1)之季月,登百尺以高观,嘉斯游之可娱,乃老氏之所叹。抚凌槛以遥想,乃极目而肆运。情眇然以思远,怅自失而潜愠。

阳春三月,登上百尺楼凭高望远。称赏这种游乐,因为它可以娱悦心怀,这也是老子当年所赞叹的呢!手把飞凌高空的危栏凝思遥想,于是极目远眺,任凭心驰神飞。情骛八极而神接万里,怅然若有所失,不由心中生出怨忿之情。

禹台(2)之隆崛,奇巫咸(3)之孤峙。美盐池(4)(5)(6),察紫氛而霞起。(7)傅岩(8)幽人(9),神介山(10)伯子(11)。揖首阳(12)之二老,招鬼谷(13)之隐士。嗟王室之蠢蠢,方构怨而极武。哀神器(14)迁浪(15),指缀旒(16)(17)主。雄戟列于廊技,戎马鸣乎讲柱(18)

远看禹台突兀高耸,惊异巫咸山孤峰挺立。赞美盐池水波浩渺,紫雾蒸腾彩霞飞动。惊异幽处傅岩的古代高人傅说,神往曾隐居介山的旷世逸才介子推。拜谒首阳采薇、耻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呼唤隐居鬼谷的鬼谷先生。嗟叹王室争斗蠢蠢欲动,正四处招致怨怒而穷兵黩武。哀叹帝位飘摇、政权不稳,申斥奸邪之辈以晓谕君王。锋利的兵器排列在廊庙的板壁之前,讲舍的柱子上拴着嘶鸣的战马。

(19)苕华(20)而增怪,叹飞驷之过户。(21)兹楼以旷眺,情慨尔而怀古。

惊悟苇花飘荡而平添奇思怪想,悲叹飞驷过户而深感一切都如过眼烟云。登上此楼放眼远眺,令人追昔抚今慨叹不已!

注释

(1)青阳:春天。

(2)禹台:一般指禹五台。但根据郭璞当时行止推断,疑为今山西河津市西北部的龙门山,该山有禹五庙古迹,故称。

(3)巫咸:古代神巫,名咸。传为最早用筮草占ト者。或云他曾为商王太戊的大臣。此为山名。

(4)盐池:地名。即解池。在今山西运城市境。

(5)滉:水深广貌。

(6)污:停积不流的水。

(7)异:惊异。

(8)傅岩:古地名。一作傅险。在今山西平陆东。

(9)幽人:幽居之人。

(10)介山:山名。今山西介休东南。春秋时介子推隐居此山,故名。

(11)伯子:文章出众或擅长艺的人,称伯。

(12)首阳:山名。山西水济市南。传为伯夷、叔齐采薇隐居处。

(13)鬼谷:地名。相传战国时纵横家之祖,因其隐居鬼谷,号称鬼谷子或鬼谷先生。

(14)神器:指帝位,政权。

(15)迁浪:离散浪迹。

(16)缀旒:同“赘旒”。比喻君主被大臣挟制,实权旁落。

(17)譬:晓喻。

(18)讲柱:讲舍之柱。讲舍,讲习经术之处。

(19)寤:同“悟”。觉悟、了解。

(20)苕华:苕花。或指凌霄草。

(21)陟:登。

创作背景

《登百尺楼赋》这是郭璞早期所写的一篇怀古伤今之作。据《洛阳伽蓝记》记载,“阳北南有二门……魏晋曰大夏门……洛阳城门楼皆两重,去地百尺,惟大夏门甍栋干云”,可以推测出百尺楼应该是洛阳西北面的大夏门城楼,所以郭璞的这篇赋应该是在洛阳写的。曹道衡认为,郭璞作此赋时大约三十岁左右。此时正是八王之乱爆发之时,时势艰危,社会动荡。作者从闻喜出发,取道今运城、安邑附近的盐池,写下了《盐池赋》《登百尺楼赋》和《巫咸山赋》等。他目睹王室倾轧,奸邪当道,雄戟罗列,战马嘶鸣的混乱现实,“怅然自失”,心存愠懑,然而又不便直陈确指,遂借追思古人而哀时伤世,聊作不平之鸣,为发“思古之幽情”而作此《登百尺楼赋》。

文学赏析

此赋怀古以“遥想思远”生发,伤今由“自失”“潜愠”带出,自然形成前后两个层次。作者“登百尺以高观”本为娱悦情怀,但却不由自主地抚栏“遥想”、情飞“思远”。以下所及之禹台、巫咸、盐池、傅岩、介山、首阳、鬼谷等,既是极目所见之现实景观,更是情钟神系之古人古事,其情感核心则是对先贤隐士的“高山仰止”、渴慕追思。纵观全赋,既有对战乱混浊现实的不满,也有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还有对人生匆迫如“飞驷过户”的感慨。关注现实的“儒士”精神与逃避现实的黄老意念相反相成,辩证统一折射出那一时代文化人的精神重负与苦闷情怀。

《登百尺楼赋》中“美盐池之滉污,察紫氛而霞起”以比喻、想象、联想的方式写盐池蒸发的雾气,就像烧柴祭天的烟云,天上都会出现霞彩,用语巧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构成绚丽多姿的画面,以此歌颂了家乡山水之美。赋中有“嗟王室之蠢蠢,方构怨而极武。哀神器之迁浪,指缀旅以譬主”之语,郭璞登楼北望,哀叹在八王的叛乱中百姓遭到极大的灾难体现出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对于郭璞的这类辞赋,张可礼评价说:“东晋第一阶段,像郭璞上面这样内容的辞赋和诗歌流传下来的不多,却具有典型意义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东晋建立前后的社会现实。”

作者简介

郭璞

郭璞

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今属山西省)人,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西晋末年他预计到家乡战乱将起,于是避地东南。曾任宣城太守殷祐、丹阳太守王导的参军。晋元帝即位后,任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后任大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因以卜筮谏阻王敦谋反,被杀。追赠弘农太守。其诗文本有数万言,“词赋为中兴之冠”,但多数已散佚,今存辞赋10篇,较完整的诗18首。

参考资料

  • [1]魏耕原.历代小赋观止.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02-204
  • [2]吕慧鹃 等.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一).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379-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