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作品简介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一般认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借写送友归乡抒发自己的思乡怀旧之情。上阕抒写作者对苏坚归吴的羡慕和自己对吴中旧游的思念;下阕抒发自己欲归不能的惋惜,间接表达对官海浮沉的厌倦。全词深微婉曲,含蓄深沉,构思奇巧,别具特色。
译文注释
译文
三年(1)枕上(2)吴中路。遣黄耳(3)、随君去。若到松江(4)呼小渡(5)。莫惊鸥鹭,四桥(6)尽是,老子(7)经行处。
三年来我做梦都想回吴中,如今让黄犬代我传书随你去。当你走到松江渡口叫渡时,千万莫惊动水中鸳鸯白鹭。苏州四桥全都是我当年经行游览去处。
辋川图(8)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9)句。作个归期天已许(10)。春衫犹是,小蛮(11)针线,曾湿西湖雨。
在《辋川图》上观看暮春景物,我常记得高人王维的诗句。暗定归期老天必定会准许。身上的春衣还是小蛮一针一线缝制,那上面还淋着西湖的雨水。
注释
(1)三年:作者元祐四年(1089)至六年(1091)守杭州,苏坚为属官,首尾三年。
(2)枕上:意即梦中。
(3)黄耳:一作“黄犬”。
(4)松江:吴淞江的古称。
(5)呼小渡:呼唤小舟摆渡。
(6)四桥:苏州的四座名桥。
(7)老子:老年人的自称。此作者自指。犹老夫。
(8)辋川图:唐诗人王维有别墅在辋川(今陕西蓝田南),曾于蓝田清凉寺壁上画《辋川图》,表示林泉隐逸之情志。
(9)右丞:指王维。王维曾官尚书右丞。
(10)天已许:天公必会允许。一说指朝廷已准许。
(11)小蛮:唐诗人白居易家妓名。此喻指词人侍妾朝云。一说比苏坚之姬妾。
创作背景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此词当为苏轼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八月在扬州时所作。此前三年,即元祐四年至六年(1089—1091),苏轼在杭州担任太守,苏坚是他的属官,监杭州商税,两人交往颇密。此时因苏轼被召还京,苏坚告别苏轼回吴中故居,苏轼为之送行而作此词。
文学赏析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这是首送人之作。在众多的送别词中,东坡的这首《青玉案》可谓别具一格。一方面作者为送客而作,一方面自己客居他乡,是为「客」中送客之作。
上阕抒写作者对苏伯固归吴的羡慕和自己对吴中旧遊的思念。
「三年枕上吴中路」写苏伯固随东坡三年为官未归,枕头上都牵绕着回家的道路,展现了自己思乡心切,也表达了对友人归家的理解和关切之情。用「黄耳」这一典故,表达出盼伯固回吴後及时来信。「呼小渡」数句细节传神,虚中寓实,给对方一种「伴你同行」的亲切感。「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表现了词人对吴中故地眷恋之深。「老子」为词人自称,语气幽默诙谐,显出朋友之间的亲昵与坦诚。
下阕写词人思归心切,就苏伯固之「归」,抒说己之「归计」,间接表达对官海浮沉的厌倦。
以对王维《辋川图》的仰慕开篇,直言记得王维的诗句,暗许送友思归之意。「作个归期天定许」一句,奇境别开,明知不可归而犹言「天定许」,思归之情,倍见殷切。「小蛮针线」则显出宦遊天涯之可哀,情真意切,其意境绝非柳永「针线闲拈伴伊坐」(《定风波》)之类小儿女语所可比拟。。「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归期天定许」写东坡迫切思归与亲人爱侣团聚,特借白居易所宠爱的善舞妓人小蛮,喻指其爱妾朝雲,朝雲亲手缝制的春衫「曾湿西湖雨」,为「天注定」做一注脚:天公有情,为朝雲之相思而洒泪雨,淋湿我春衫。
全词中心在于一个「归」字,既是羡慕苏伯固归吴中,亦是悲叹自己归梦难成。词写思念亲人含蓄深沉,风格婉曲而又旷放。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唐圭璋.全宋词(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320
- [2]刘石 评注.苏轼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255-257
- [3]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