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词作。此词上片展示了两幅场景:一是在春意阑珊的清明时节,客里思家;一是在落红处处的黄昏小院,家人忆我。下片抒发思家之情。末句宕开写景,于斜月角声之旷寂中蕴含无限悲凉。全词写得婉转曲折,情感真挚。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春事阑珊(2)芳草歇(3)客里(4)风光,又过清明节(5)。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6)处处闻啼鴂(7)

本来春天是百花盛开、野草芳菲的季节,处处都有令人赏心悦目、欢情无限的景象。但好景不长,这种美好的景色早就过去了。久处异乡,又是一年清明节。黄昏坐在小院思念亲人。可是,在遍地落花时偏偏遇到伯劳鸟。

咫尺(8)江山分楚越(9)目断(10)魂销(11),应是音尘绝(12)梦破(13)五更心欲折(14)。角声吹落梅花(15)月。

亲人所处之地与这里仅隔咫尺江山,却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来而只能悬目相望,鱼雁互通。望穿秋水却音信全无。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成,而且让人梦中惊醒的又是刺耳的角声。这怎么不令作客之人为之心碎呢?

注释

(1)蝶恋花: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2)阑珊:衰败、将尽之意。

(3)芳草歇:香草将凋萎,不再芬芳。

(4)客里:离乡在外期间。

(5)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民间有上坟扫墓、插柳、踏青、春游等习俗或活动。

(6)落红:落花。

(7)啼鴂:又名伯劳鸟,类似杜鹃的一种鸟,鸣声悲凄,古人认为是不祥之鸟。

(8)咫尺:形容距离近。

(9)楚越:春秋战国时两个诸侯国名。

(10)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

(11)魂销:谓灵魂离体而消失。形容极度悲伤或极度欢乐激动。

(12)音尘绝:音讯断绝。音尘,音信,消息。

(13)梦破:梦醒。

(14)心欲折:形容伤心欲绝。

(15)梅花:指《梅花落》,笛曲名。

创作背景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此词当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当年暮春,苏轼在镇江一带办理赈饥事,已将近半年未能回家,因作此词以表达对杭州家人的思念。

文学赏析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这是苏东坡写的近十首《蝶恋花》的一首。从词面上看,显然是一首于暮春时缅怀亲友之作。词中没有说明所怀念之人是谁。从所表达的情感来看,他所怀念的不是一般的亲友,而是关系比较密切而又常常为他所想念的人。

词的上片抒写在春意阑珊的清明时节作者与亲人的互相思念之情。本来春天百花盛开的美景苏东坡举目所见,确实「春事阑珊芳草歇」。这是他对暮春景的概括。他在外作客,已非一年。「又」过清明。按习俗,清明节是祭扫先人茔墓的节日,但是他乡作客,先茔不在此地,无从祭扫。落红处处,入耳之声,偏偏是鴂鸟啼鸣。这是他对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又是「春事阑珊」的形色补充。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表述他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亲人所处之地可以说是「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不能自由往来。天不作美,不如人愿。「角声吹落梅花月」,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正待出发的征人所吹奏的进军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这里的「梅花」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声,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

东坡《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此词,如单纯把它看作怀人之作,调子似乎低沉一些。但情感真挚,婉转曲折,感人至深,但为了进一步领会它所含的真情实意,应从东坡的政治生涯与诗词创作的发展过程加以探索。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 [1]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8:319-320
  • [2]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