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白马山护明寺
名岳标形胜,危峰远郁纡。
成象建环极,大壮阐规模。
层台耸灵鹫,高殿迩阳乌。
暂同游阆苑,还类入仙都。
三休开碧岭,万户洞金铺。
摄心罄前礼,访道挹中虚。
遥瞻尽地轴,长望极天隅。
白云起梁栋,丹霞映栱栌。
露花疑濯锦,泉月似沈珠。
今日桃源客,相顾失归涂。
作品简介
《登白马山护明寺诗》是隋代诗人孔德绍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层次清楚地描写了诗人从远望山势到进寺游览,最后出寺远眺的游寺全过程,抒发了诗人迥出红尘之感。
文学赏析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缺少对这种外来宗教的了解,人们往往将其视为流行于中国的各种神仙方术的一种,把佛陀等同于黄老。《后汉书·襄楷传》载楷上桓帝奏议说:“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杀罚过理,既乖其道,岂获其祚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就是如此。孔德绍的时代虽然距佛教的传入已过去了四、五百年,但从其诗所用的“阆苑”、“仙都”、“桃源”等字样来看,仍带有东汉时人们的认识。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层次很清楚,随着游踪所至,先写远望山势,接着,佛寺轮廓逐渐分明,终于走进寺中,观赏其内部陈设,并为之礼拜。然后,出得门来,极目远眺,神清气爽;再回望寺宇,以感慨怅叹作结。这使读者想起了韩愈著名的《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从黄昏到寺,写到升堂坐阶、观览壁画、僧人留饭、夜深静卧、天明独去,最后,也以抒写游寺后的感慨作结,与孔诗如出一辙。考虑到二人所描写的对象的一致性,这种相似或许并不是偶然的。前人论及韩愈《山石》一类诗,以其按行程的顺序叙写,往往认为吸取了游记的手法,是“以文为诗”的表现,却不知,在一、二百年以前,就已有作家这样尝试了,韩愈不过是踵事增华而已。当然,无论是在语言艺术上,还是在情景处理上,较之孔诗,韩诗都更胜一筹。不过,这已是另外一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