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四首·其一

一春谁道是芳时,未及飞红已暗悲。

雨甚犹思吹笛验,风来始悔树幡迟。

蜂衙撩乱声无准,鸟使逡巡事可知。

输却玉尘三万斛,天公不语对枯棋。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感春四首》是清代诗人陈宝琛所创作的一组七言诗。这四首诗是陈宝琛为中日甲午战争而作,第一首写战败议和;第二首直指慈禧太后;第三首北洋海军的覆灭及教训;第四首写割台悲恸。全诗首首咏落花,却句句寄寓家国之慨:诗人借抒发对花落的弥天悲伤之情而传达对国是日非的悲慨之意。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一春谁道是芳时(1),未及飞红(2)已暗悲。

谁说春天一到就是春花烂漫芬芳时节,没有等到花瓣飘落就已有悲伤之感。

雨甚犹思吹笛(3)验,风来始悔树幡(4)迟。

暴雨到来时寄希望于吹笛止雨的效验,狂风袭来才想起”‘树蟠”护花,为时已晚。

蜂衙(5)撩乱声无准,鸟使(6)逡巡(7)事可知。

蜂巢中嗡嗡的嘈杂声,没有统一的音符,使者因有所顾虑而徘徊,迟迟不行。

输却玉尘(8)三万斛,天公(9)不语对枯棋(10)

输掉珍品无数,面对这样的残局,连老天都无语了。

注释

(1)一春谁道是芳时:《诗词例析》《福州诗咏》等记作一春无日可开眉。芳时:春花烂漫芬芳时节。

(2)飞红:花瓣飘落,此喻落花。

(3)吹笛:《述异记》载周穆王吹笛止雨的故事。

(4)树幡:《博异志》 载崔玄微用朱幡护花的故事。

(5)蜂衙:蜂窝中群蜂簇拥蜂王而听其命,状如衙门,故称。

(6)鸟使:《山海经 》载西王母以青鸟充当使者的故事。

(7)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

(8)玉尘:《列仙传》载:仙人对赌,一人“输却玉尘九解”,玉尘指仙界珍品。

(9)天公:指清德宗光绪。

(10)枯棋:木制棋子,比喻残局。

创作背景

中法战争(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后陈宝琛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在其谪居期间,中日爆发了甲午海战。在李鸿章不抵抗的政策下,中国当时最精锐的海军——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日海战以中国的惨败结束。翌年春天,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签订的消息传至国内引起朝野一片哗然。陈宝琛虽处江湖之远,仍念庙堂之高,时刻关注时事。对于《马关条约》的签订,陈宝琛感到愤懑的同时,又感到哀伤。由于《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895年春天,陈宝琛遂作《感春四首》以志。

文学赏析

第一首写和议,首联从直觉上写春天战败感受:不是暮春,却已浸透春阑花落的悲凉。点题并总领以下三首。颔联用《述异志》载周穆王吹笛止雨的典故和《博异志》载崔玄微用“朱幡”护花的典故比喻清廷战前毫无准备,战时犹豫不决,仓促应战,举措失当,终遭惨败的教训。颈联出句写主战主和两派面对败局相互攻讦;对句用《山海经》西王母以青鸟为“信使”的故事,此指清廷初派张荫桓,邵友濂议和,日本人不接待,改派李鸿章,又迟迟不行;尾联写赔款割地,清德宗无可奈何,如对“枯棋”。诗人喜欢用“下棋”“累棋”比喻世事的变幻莫测和败局的无可逆转,“不语”活画出面对败北的德宗呆若木鸡的神态及在慈禧专权下无可奈何的心态。

作者简介

陈宝琛

陈宝琛

晚清大臣、学者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一字潜史,号弢庵、橘叟、橘隐、听水老人、沧趣楼主、听水斋主人,福建闽县螺洲(今福州市螺洲镇)人。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他是“同光体”闽派代表诗人,诗作收入《沧趣楼诗集》,附录流寓天津时写的《听水斋词》40余首。

参考资料

  • [1]陈宝琛著;张帆编 .陈宝琛读本.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6年.第36-41页
  • [2]孙爱霞. 落花之伤与家国之悲:末代帝师陈宝琛《感春四首》探析[J]. 作家, 2010, (18):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