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四首·其四

北胜南强较去留,泪波直注海东头。

槐柯梦短殊多事,花槛春移不自由。

从此路迷渔父棹,可无人坠石家楼。

故林好在烦珍护,莫再飘摇断送休。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感春四首》是清代诗人陈宝琛所创作的一组七言诗。这四首诗是陈宝琛为中日甲午战争而作,第一首写战败议和;第二首直指慈禧太后;第三首北洋海军的覆灭及教训;第四首写割台悲恸。全诗首首咏落花,却句句寄寓家国之慨:诗人借抒发对花落的弥天悲伤之情而传达对国是日非的悲慨之意。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北胜南强较去留,泪波直注海东头。

北胜南强较量花木的去留,泪波直直注入大海。

槐柯梦(1)短殊多事,花槛春移不自由。

短暂的南柯一梦岂不多事,防护鲜花的栅栏在春天移动是不自由的。

从此路迷渔父棹(2),可无人坠石家楼(3)

从此渔人再也找不到去桃源的路,没有人像绿珠一样为了不受屈辱而坠楼。

故林好在烦珍护,莫再飘摇断送休。

剩下的花木还请好好爱护,不要再断送剩余的林木。

注释

(1)槐柯梦:即南柯梦,语出唐李公佑《南柯太守传》,略谓:淳于梦梦至槐安国,国王以女妻之,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显赫一时。醒后见槐树下有蚁穴,即梦中所历。此典比喻台湾士绅为御日保台,推拥台抚唐景崧自立“民主国”,但很快以失败告终。

(2)路迷渔父棹:典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个渔父驾舟误入桃花源,忘了返回的路径。“迷”,迷失。

(3)石家楼:典出《晋书·附》:“石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孙秀使人求之,时崇在金谷别馆……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官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此典隐含对当事者不敢担当的指责。

创作背景

中法战争(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后陈宝琛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在其谪居期间,中日爆发了甲午海战。在李鸿章不抵抗的政策下,中国当时最精锐的海军——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日海战以中国的惨败结束。翌年春天,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签订的消息传至国内引起朝野一片哗然。陈宝琛虽处江湖之远,仍念庙堂之高,时刻关注时事。对于《马关条约》的签订,陈宝琛感到愤懑的同时,又感到哀伤。由于《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895年春天,陈宝琛遂作《感春四首》以志。

文学赏析

第四首专为割台而咏,首联指俄、德、法三国战争以割台换辽南,写出闻“割台”而泪水滂沱倾河注海的悲恸;颔联出句用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典比喻台抚唐景崧自立民主国,不久即败事;对句讲李经芳与日本人在舰中签订“和约”。颈联出句用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对句用《晋书·石崇传》典。尾联诗人不禁发出泣血的重托:要珍惜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啊,决不能再让它脱离祖国的怀抱,断送在强盗手中。

作者简介

陈宝琛

陈宝琛

晚清大臣、学者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一字潜史,号弢庵、橘叟、橘隐、听水老人、沧趣楼主、听水斋主人,福建闽县螺洲(今福州市螺洲镇)人。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他是“同光体”闽派代表诗人,诗作收入《沧趣楼诗集》,附录流寓天津时写的《听水斋词》40余首。

参考资料

  • [1]陈宝琛著;张帆编 .陈宝琛读本.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6年.第36-41页
  • [2]孙爱霞. 落花之伤与家国之悲:末代帝师陈宝琛《感春四首》探析[J]. 作家, 2010, (18):121-122.